央行出手,这类产品要火?

小小MT4 来源:互联网 °C 栏目:MT4下载

  【导读】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长端利率债、“固收+”理财有望受益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张玲

  年初曾暂停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在10月已恢复。央行近日公布的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10月已投放200亿元。

  市场专家普遍看重央行重启操作释放的信号意义,认为利好债市,长端利率债理财、“固收+”理财产品等有望受益,建议投资者把握投资机会。

  释放稳增长信号

  业内人士表示,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释放了稳增长信号,将提振债市信心。

  兴银理财投资研究部相关人员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表示“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传递出当前利率水平处于政策合意区间的信号,同时提及“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对债市而言,今年四季度经济或延续弱修复,叠加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带动宽松预期升温,市场整体偏顺风,有望开启一轮修复行情。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释放出政策维稳信号,旨在引导市场预期,配合财政政策并缓解中长期流动性缺口。200亿元的操作规模虽然不大,但其信号意义大于实际规模,提振了债市信心,尤其是中长久期利率债需求显著上升。

  “当前重启国债买卖是基于债市运行状况改善、政策协同需求及流动性管理的综合考量。”国联民生证券基金研究联席首席分析师张菁分析,国债买卖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之一,其功能定位是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当前债市收益率曲线符合央行的合意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月均值1.64%逐步上行至10月均值1.84%,债市风险有所缓解。

  除了引导市场预期外,恢复国债买卖操作进一步释放稳增长信号,有助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期限利差走阔,债市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具备恢复国债买卖的条件。10月恢复国债买卖并不影响四季度降准预期,接下来央行将综合运用各类价格型和数量型政策工具,加大稳增长力度。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一方面,净买入的操作模式体现了央行呵护流动性和稳定债市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200亿元较低的净买入规模体现了央行操作稳健,避免对债市预期造成过度影响。“不排除后续央行加大国债净买入规模对冲其他货币工具到期压力的可能性。总的来看,央行稳中偏松的政策取向料将延续。”

  长端利率或将进一步下行

  债券类理财迎投资机会

  10月下旬以来,国债长端利率逐步下行。受访机构和人士认为,后续长端利率或将进一步下行,相关理财产品将从中受益,建议投资者及时把握投资机会。

  张菁认为,短期来看,央行恢复购债的利好情绪带动长端利率下行。展望后市,虽然整体看好债市,但下行空间打开还需要进一步支撑,可以观察央行买债规模和期限是否超预期。

  她进一步表示,债市运行还受经济复苏、中美谈判等宏观因素影响,如果未来经济复苏超预期,市场利率上行,将导致债券价格下跌,理财产品净值或会再次回撤。同时,今年以来,股市持续走强,债市受“股债跷跷板”效应压制,投资者需多方观察,把握投资机会。

  “国债长端利率在10月下旬已呈现下行趋势,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后,收益率可能进一步温和下行。”娄飞鹏认为,中长久期纯债固收型产品和偏债混合型产品更具配置价值。背后的原因在于,央行买债直接支撑利率债价格,期限利差收窄利好中长端,理财可能通过拉长久期、增配非活跃券捕捉利差机会。建议投资者优先选择投资范围涵盖利率债的理财产品,并关注产品历史收益的稳定性等因素。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认为,当前,那些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银行理财面临巨大的收益率压力,央行这一操作利好利率债品种,理财产品净值有望受益于债券价格的温和上涨,尤其是那些久期相对较长的产品。

  部分机构人士还看好中短端信用债,以及多元资产的配置机会。

  前述兴银理财投资研究部相关人员认为,央行重启国债买卖,中短端信用债受益较为明显。一方面,央行操作将直接改善流动性环境;另一方面,信用利差仍具有压缩空间,当前配置价值较为突出。理财产品可从两方面着手布局:一是加大中短端信用债配置,争取获取稳定的票息收益;二是采取“逢回调布局、波段操作”策略,把握长端利率波动中的交易机会。

  具体到操作层面,张菁建议,对于债券投资,投资者需不断优化持仓结构,适当增配每日开放型或1个月以内的定开产品,以增强流动性,应对市场波动。同时,可以考虑分散投资,降低纯固收类产品的占比,增配含有权益资产的“固收+”产品以平衡风险。适当关注产品新趋势,如多元资产配置、长周期和分红型产品,在低利率环境下争取更高收益。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也提醒,投资不光要考虑胜率,在承受合理风险的前提下需要考虑性价比(赔率)。在目前的资产配置中,可以将估值相对合理的股票类资产纳入投资视野,借助“固收+权益”类理财是不错的选择。

  编辑:杜妍

  校对:乔伊

  制作:舰长

  审核:陈思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