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行、光大宣布调整!
来源:金融时报
银行信用卡业务迎来一系列新调整!
近期,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密集调整信用卡分期业务规则,其中,光大银行直接宣布下线自选分期功能,工商银行则缩减长期分期期数,一系列动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这场覆盖多家全国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调整,究竟释放了怎样的行业信号?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此次调整中,光大银行的动作最为彻底。根据该行10月22日发布的公告,自2025年12月9日起,该行将正式下线“自选分期”业务,届时,光大银行将对所有已开通该功能的信用卡统一做功能关闭处理,新入账交易不再自动分期。
记者查阅光大银行《自选分期业务协议》了解到,该行自选分期原本是“一刀切”式的自动分期服务,在持卡人开通此项服务后,每一笔消费交易都会被默认分为12期进行还款,每期手续费为0.5%-0.8%。
“在自选分期开通的情况下,您使用信用卡消费,正常单笔消费金额达100元人民币及以上(或20美元/欧元及以上)都会默认分为12期(每期为一个月)。每期也会收取对应的分期利息。”光大银行客服人员进一步对记者解释称,“我行自2025年7月25日起已不再支持开通自选分期功能,您可以在账单日次日至还款日尝试申请账单分期业务。”
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近期对信用卡业务的调整聚焦在分期期数的优化。10月21日,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今年12月5日起,工行将停办36期(不含)以上的信用卡账单分期和消费转分期业务,原有的48期、60期选项将取消,仅保留1-36期供用户选择。
工商银行客服人员向记者补充说道,此次调整不影响已办理的长期分期业务,但新业务将严格执行期数上限。
更早之前,龙江银行在今年6月16日就已经停止了信用卡自由分期业务。目前,行业对信用卡分期业务的调整已形成“国有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渐次梯队。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近期多家银行集中对信用卡分期业务“出手”调整,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过往信用卡分期业务的规则设计难以适应当下发展环境,尤其是部分长期分期业务给信用卡风险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二是在金融消保理念日益深化的环境之下,取消自由分期等功能可助力消费者把控适度负债和防范过度消费,从源头贯彻消保理念。
“调整举措短期来看可能会使得银行流失部分信用卡分期业务,分期手续费的增长也可能有所放缓。”苏筱芮表示,但长期看,此类业务的适时退场将有望推动银行推进信用卡业务的转型升级。
同时,对于持卡人而言,取消长期分期期数可以让其重新评估自身消费水平,促使消费者对消费信贷产品的选择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长期分期期数的缩减,会让用户对负债成本与还款周期的敏感度显著提升,进而倒逼其理性评估自身偿债能力,减少以贷养贷、过度透支等风险行为,有利于培育健康的消费信贷文化。”
实际上,这场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大调整,本质上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必然转变。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再度攀升,达到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
面对信用卡业务不良贷款率的抬升,多家银行正在“断臂求生”,加速“甩包袱”。《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一季度通过银登中心挂牌的不良贷款转让规模同比增长190.46%,成交规模同比增长138.75%。其中,信用卡不良贷款成交规模同比增长高达879.25%。
根据银登中心网站信息,今年以来,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均发布了多则不良贷款项目转让公告。其中,仅今年10月,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就发布了15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的转让公告,多数交易的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超1000天。
当规模增长的“神话”逐步退场,银行应当思考如何在存量时代唤醒信用卡的“生命力”。
“目前看,信用卡业务已经逐步迈入‘精耕细作’阶段,精细化获客、运营、风控成为了大势所趋。”苏筱芮建议,未来,信用卡机构需要不断发力产品创新及运营手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来打造信用卡一体化服务体系,也可考虑在优化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便利的大背景下,针对此部分人群开卡、用卡需求寻求差异化创新,打造突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