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泡沫破了?

小小MT4 来源:互联网 °C 栏目:MT4下载

(来源:药研网)

导语:资本降温、泡沫消退,中国创新药依靠研发实力与全球BD布局,迈入理性回归和可持续成长的新阶段。

近几个月来, 创新药板块似乎悄然进入调整期——这不只是个别公司股价的波动,更像是一种行业情绪的整体降温。

从港股和ETF的走势来看,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以 Global X中国生物科技ETF(2820.HK)为例,截至10月23日,该ETF的价格为73.28港,相比本月初82.9港的高位峰值,累计下跌约11.6%

聚焦到个股,部分头部创新药企业也出现明显调整。百济神州信达生物一度跌破年线支撑,股价承压;贝达药业等公司在过去两个月累计下跌超过6%。

ETF、指数和龙头股的同步调整,以及短期高热度行情的回落,让人不禁思考:创新药泡沫破了?

01

从狂热到冷静

市场回调的背后,有着明显的内外压力。

将时间回拨至几个月前,创新药板块几乎成了资本市场的“宠儿”。彼时,令人眼花缭乱的BD交易潮此起彼伏,动辄上亿乃至数亿美元的首付款频现,多家药企股价接连翻倍。甚至出现尚未实现商业化股价一飞冲天的“妖股”奇观。那时,市场的关注焦点从研发管线与临床价值,转向“谁签得快、谁金额大”。

然而,泡沫终究难以长久。当“BD=股价催化”成为市场共识后,投机资金提前透支预期。随着交易增多而兑现难度上升,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交易背后的实际价值:部分企业管线仍处早期阶段、商业化周期漫长、市场容量未被验证。资金风格也由追涨转向防御,高预期、高估值、高波动的创新药板块自然成为“挤泡沫”的首选。

与此同时,政策与国际环境风险加剧波动。特朗普政府拟修订《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强化对来自中国的药品研发与授权交易审查,并建议由国家安全委员会介入评估;同时,美国FDA计划对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实施更严格监管,包括提高审查费用、强化数据验证。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出海将面临更高的合规成本与时间门槛。

美国全球医药关税政策影响国际资本在避险情绪主导下,从高波动、高风险资产撤出,转向现金流稳定、盈利确定性更高的赛道。关税政策增加跨国药企供应链成本与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高估值创新药企业的波动。在资金流向和政策风险的双重作用下,创新药板块回调压力明显。

政策与资金两股压力叠加,正推动创新药板块从情绪高点回归理性。

02

泡沫需要挤一挤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市场最恐慌时,往往埋藏着十年一遇的机遇。

近月的股价表现已显示出一个转折信号——BD消息虽仍是板块热点,但市场不再一边倒地追捧,反而更理性地消化“预期”。

具体来看,一些高潜值BD交易对股价的刺激作用明显减弱。例如,维立志博于10月16日晚宣布与Dianthus达成全球独家合作,次日开盘虽上涨5.66%,但最终收跌1.89%;诺诚健华10月8日发布大额许可协议后,股价连续两日下跌11.64%和11.49%。这些案例表明,即便是高价值BD交易,也难以像此前那样持续推动股价上涨。这显示创新药板块正从“快速上涨、情绪驱动”阶段,逐步过渡到“理性回归、基本面检验”阶段。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并非坏事。资本市场不会让所有“预期”一次性兑现,也不会让所有“利益”一次性释放。调整与自我修整,是成熟市场必须经历的过程。当前的降温,实际上是一场健康的自我修复:创新药板块正在经历必要的“挤泡沫”,资本故事正在回归对研发实力、商业化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关注

盛极而衰,并非悲观结论,而是行业螺旋式上升的必经阶段,为长期价值成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03

调整后的新起点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否意味着创新药出海、 BD 模式就此失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若从更长视角来看,创新药的方向并未动摇,其底层逻辑依然稳固:全球MNCs面临专利到期带来的营收缺口,急需新的创新资产,而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肿瘤、免疫和心血管代谢疾病等领域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和成本优势,能够提供高质量药物;同时,外部授权模式相比传统并购风险更低、成本更优、灵活性更高,能够满足全球制药公司多样化需求。甚至有可能借助此次调整,更加稳步启航。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5年,MNCs因专利到期将损失约1150亿美元收入,其中2030年前有400亿美元缺口。核心缺口主要集中在肿瘤、免疫和心血管代谢疾病三大领域,占比超过80%。尽管Biotech企业能贡献部分收入,但因临床失败率和监管不确定性,缺口仍显著。MNCs预计将投入约4800亿美元用于并购/BD,加上商业化创新药企的1170亿美元,总购买力接近6000亿美元,足以填补专利悬崖带来的缺口。

这一长期趋势已在近几年得到验证:

  • 根据GlobalData,2024年全球大型制药公司从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引入的创新药物占比达到28%,创历史新高;

  • DealForma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公司已占据超过5000万美元授权交易的42%。

  • 医药魔方统计显示,2025年1月1日至10月17日国内license-out交易135起,首付款约49.76亿美元,总金额约1029.96亿美元。

这些数据表明,即便市场短期降温,创新药出海的“底盘”并未瓦解。

这些数字清晰显示:即便市场短期出现降温,但创新药出海的“底盘”并未瓦解。

就在近期,国内多家药企传来对外授权交易喜讯,信达生物、翰森制药、普瑞金、维立志博、奥赛康、海和药物等多家企业在PD-1/IL-2α双抗、CDH17 ADC、 CAR-T、 BDCA2/TACI 双特异蛋白、 VEGF/ANG-2 双抗、 PI3Kα 抑制剂等赛道分别达成BD协议。其中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的合作总额高达114亿美元,更刷新中国创新药出海授权纪录。该交易模式也显示出中国创新药企正在从“授权方”转向“共同开发方/全球合作者”,价值链位置正在上移。

从产业和政策角度来看,中国已将创新药列为重点产业,持续在研发支持、审批通道、上市定价、医保及出海能力上发力,产业基础正从“追赶”向“并跑”乃至“领跑”转变。

资本市场短期降温只是节奏调整,从高速冲刺期进入稳健拉升期:少一些炒作、多一些落地;少一些预期、多一些实证。投资者需关注企业是否具备持续BD实力、管线落地能力及全球化视野,区分仅靠协议列报和已迈入全球开发+商业化阶段的项目。

04

总结

如果说前段时期创新药板块的火爆与狂热,是资本与产业共同制造的“泡沫”,如今的回调,是行业迈向质量发展和价值回归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创新药而言,关键不在于“能否出海”,而在于“能否出爆款”,“能否从授权收入走向自主商业化”,以及“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高位置”。洗牌过后,创新药板块将迈向下一个阶段——更远、更稳、更有质。

正如一位资深分析师评价:“泡沫挤压之后,留下的才是黄金。”

参考资料

1.wind,万联证券研究所

2.https://www.moomoo.com/news/post/58401537/a-single-regulatory-decree-cannot-hinder-industry-trends-many-institutions

3.https://dealforma.com/chinas-biotech-market-is-staging-a-comeback-that-us-biotech-can-only-wish-for/

4.各公司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