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数智供应链专场论坛圆满举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2025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数智供应链专场论坛于9月28日上午在天津顺利举办。本场论坛立足精益数智如何助力产业链的穿透管理的主题:聚焦如何构建敏捷数字化供应链,通过AI赋能降本增效,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从三个方面展开:战略与数字赋能,新时代供应链破局之道;探析数智化浪潮,打通链条堵点,重构价值链新生态;以AI智慧赋能供应链,重塑产业新范式。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物联网中心智能制造研究室副主任程雨航以“智慧供应链发展实践及标准化进展”的主题为专场开题: 以智慧供应链国内外发展态势为背景提出未来智慧供应链将加速触发新的变革。 并以分享现有智慧供应链认识与实践案例, 启发了智慧供应链标准化思考。 根据国内外供应链领域相关标准化进展和智慧供应链标准化需求分析总结出智慧供应链标准化工作建议:1.强化智慧供应链标准体系总体推进;2. 加快智慧供应链标准研制;3.注重标准应用实践,发挥引领作用。

  霍尼韦尔原特性材料与技术集团亚太区供应链副总裁张萌,聚焦新时代背景下宏观格局与供应链变革趋势需要应对的挑战和机遇:1.新兴AI、大数据、机器人; 2.地缘政治变化冲击贸易壁垒; 3.经济环境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 提出AI数智化驱动供应链洞察及供应链数智化顶层设计策略, 最后通过分享智能黑灯工厂与数智化灯塔工厂探讨了未来供应链优化将涌现多种创新模式与方法。

  中国中车集团产业链管理部景丹部长做了“新质引领 价值驱动数智赋能现代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实践”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中国中车基于“一核两商一流”的战略定位,按照“七个新突破”战略路径,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主线,确定“12557”+“5S1G”战略目标,打造与新质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车坚持“五个统一”举措为基础的“两级三层”供应链管理架构加速管理创新与数智化深度融合;实现“中车购”2.0平台对全级次企业、全采购品类、全业务链条的覆盖应用,构建供应了链价值创造的新生态。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张丹分享了“东方电机自动采购与数字化供应链转型探索”的主题报告。 集团基于品类管理的供应链构建思路建设了以一个中心,2条主线,5个核心, 6大保障的供应链总体框架和管理体系, 并强建供应链管理需要坚持“五维共进”。 最后描绘了集团未来数智供应链发展即人工智能将从辅助工具演进为重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核心力量并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重要支撑。

  本特勒北京工厂采购与供应商管理经理 周文浩分享课题: 强调现代供应链管理需要:更专业、更数字、更智能、更绿色, 并且以利润导向快速反应,保证合规与管理供应链风险。 通过S&OP全链路一体联动专注于稳健的内功基础(系统+人才),确保供应链精益化管理的流程有效、组织有为、KPI聚焦、工具称手等,做老数字化/AI里的“优等生”!

  深圳市新通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CEO辛童女士做了“当下中国企业家面临的新形势”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中国企业家现阶段面临诸多新机遇,例如: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世界;百年未遇的全球供应链重塑;年轻消费需求变化和品牌升级以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面对这些新机遇企业家需要通过洞察对企业全球化形成战略规划和解决方案。

  论坛尾声,各位专家围绕以下三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对话,分享实践经验与前沿洞见:

  议题一:应对外部风险,如何构建 “关键环节供应备份” 与 “风险提前预警” 的可落地机制?

  通用电气水电设备 (中国) 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洪利:不同行业需制定差异化应对策略。以我们的实践为例,一方面通过 “季度动态调整” 机制,结合市场变化优化供应商配额;同时,通过全链条供应链价值链分析,强化内外部协同,推动上下游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协同应对的合作模式。

  KPro 学院院长、ABPMP 中国区副主席 杨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路径中,供应链风险是必然面临的挑战。要保障供应链稳定,需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 “备份 + 快速响应” 双重保障体系,确保关键环节在突发状况下仍能运转;二是推动供应链 “可视化、数字化” 升级,实现对各级供应商的穿透式管理,从被动应对风险转向主动预判风险。

  议题二: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哪些工具 / 系统能有效提升 “供需协同效率”?

  爱波瑞集团精益数智化首席专家 杨佐民:提升供需协同效率,核心是落地 “预测导向型平台”。需注意的是,单一系统难以覆盖需求管理的全功能,也无法为协同效率提升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因此需要构建整合式平台,打通需求预测、订单响应、库存管理等多环节数据。

  美联餐饮科技有限公司亚太区运营总监 李捷晖:能提升供需协同效率的数字化工具种类丰富,但企业选择时不能盲目跟风。需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前提,综合考量三大核心因素:一是业务需求与预算规模,二是现有信息化基础水平,三是长期流程优化与战略发展方向,确保工具与应用场景精准匹配。

  议题三: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如何平衡 “数据打通” 与 “信息安全”?

  德国物流协会北京分会会长 王俊静:企业推进数据打通可分两步走:短期可通过轻量化工具快速落地数据应用需求;长期搭建数据中台,使其具备强大的数据接入与整合能力,实现全链路数据贯通。尤为关键的是在系统构建初期就明确数据分级标准,建立差异化的数据安全处理机制,这是平衡数据流通与安全防护的基础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