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医药板块的热浪扑面而来,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HKBIO)等指数的ETF走势如虹,三生制药、药明生物、中国生物制药等一众成份股股价腾空而起,仿佛预示着某种结构性变革的来临。
中国医药行业正踩着技术突破的阶梯,悄然抵达类似DeepSeek般的关键节点。这一切的背后,是一场人口结构变迁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奏。
供给端的技术革命也在悄然改写游戏规则。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生命科学的未知疆域,AI大模型则如催化剂般,在药物研发的漫长周期里提速增效,也在临床诊疗的复杂场景中开辟新径。
没有人会怀疑医药行业的未来图景,但在持续上涨的行情过后,市场不免陷入甜蜜的彷徨:前方是否将短暂歇脚?此刻的热度里,我们又该如何锚定方向?
或许,真正的答案,正深植于一个时代的“三重奏”之中——坚定明晰的政策引领、持续跃迁的技术突破与蓬勃向上的行业成长周期。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医药人告别了依赖license-in(授权引进)的“学生时代”,正以license-out(出海交易)的姿态,站上全球产业的谈判桌,从规则的追随者变身同行者,乃至规则制定者。而每一次博弈、每一轮议价,恰是这一进程最真实的注脚——旧的模式被迭代,创新的力量在生长,产业“腾笼换鸟”的宏大叙事,正于此处生动上演。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产业进化中,恒生医药ETF(159892)与港股通医疗ETF(520510),恰如两条清晰的轨道:前者直指创新药的星辰大海,后者布阵于CXO与AI医疗的坚实生态。它们共同为投资者铺就了一条通往港股医药核心资产的路径,时代的投资脉络,在此悄然浮现。
破局:何以腾飞
医药、新能源、AI,已然成为中国新时代的“三大件”。而这三者之中,创新药尤显夺目。
作为2025年风头最劲的投资主题之一,创新药已化身港股市场的“涨势引擎”,稳稳占据年内涨幅最大板块的席位。截至9月22日,多只跟踪港股创新药的指数年内涨幅已翻番。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为代表的指数凌厉涨势背后,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创新药龙头的身影清晰可见,它们如同板块的锚点,牵引着整个赛道向上突破。
热潮之下,人们难免好奇:支撑起这场创新药狂欢的,究竟是偶然的风口,还是必然的趋势?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读懂创新药的本质,它不是对旧有药物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从零到一”的孤独远征。每一款新药的诞生,都握着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属密码。但这份“原创”的荣光从来不易得,它往往需要十余年光阴的漫长研发周期,要扛过10%左右的成功率,也要烧得起数十亿元的资金投入。
这是一场以科学为舟、以耐心为桨的冒险。
这样高门槛的赛道,能在今年迎来爆发,并非单一因素催生的泡沫,而是产业积淀、政策护航与资金共振三者合力的结果,恰似一场蓄势已久的风暴,在“仿制内卷”的泥沼中撕开一道通往“原创出海”的新航路。
产业周期的成熟,是这场热潮最坚实的基石。曾经让药企望而却步的研发壁垒,正被技术浪潮悄然打破:AI化身“科研加速器”,在靶点发现、临床设计等环节大幅缩短周期;ADC、双抗、细胞治疗等平台型技术相继崛起,为新药研发打开了全新维度。种种技术赋能之下,中国药企的研发实力显著增强,国产重磅创新药密集上市,国产生物科技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持续攀升。
更令人振奋的是“出海”的突破——License-out交易不再是零星个案,合作金额与结构不断升级,为企业打开了收入的天花板。在此背景下,部分创新药龙头率先扭亏为盈,其价值,也终于迎来了重估。
这样的蜕变,藏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里。恒瑞医药与默沙东的重磅BD合作中,那款名为HRS-5346的LP(a)口服小分子抑制剂,瞄准的是遗传决定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其潜在价值让市场侧目;亿帆医药的创新药亿立舒实现自主出海的突破,打破了对外授权的单一路径;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敢于与“药王”K药正面“头对头”并最终胜出,无不彰显中国药企正在全球创新药版图中争夺话语权。
政策的托举,则让“真创新”有了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国内医保谈判规则逐渐稳定,药品审批流程不断加速,每一项调整都在清晰地传递“鼓励原创”的信号。而商业保险政策的完善,亦有望进一步拓宽创新药的支付空间,为创新生物科技企业的长期放量筑牢根基。
资金面的共振,无疑为这场热潮添了关键一把火。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与持续流入的南向资金形成合力,让港股市场沐浴在双重流动性利好之中。对于创新药这类与利率高度相关的行业而言,融资环境的宽松如同“及时雨”,不仅能支撑Biotech企业的管线推进,吸引资金重新回流这片创新热土,也有利于行业整体估值中枢的上行。
数据默默印证着这一变迁:如今,中国医药产业规模已稳居全球第二,在研创新药占全球比重约30%,创新药研发管线占全球比重约1/4。过去五年,我国共有210个创新药获批上市,且步伐不断加快;仅今年上半年,就有43个创新药品种拿到“入场券”,同比增幅高达59%。
回望历史,创新药板块曾有过2020年的巅峰时刻。彼时,欧美研发停摆,大量订单涌向国内CXO企业,叠加美国一级市场流动性过剩,催生了一场持续许久的创新药大牛市,中国CXO产业也完成了产能大扩容。
然而,2021年之后的深度回调仿若一场残酷的价值洗礼,不少港股创新药公司经历了高达90%的跌幅。从今天看,那段低谷期的蛰伏,实则是产业蓄力的过程。而今,中国原创创新药再度集体爆发,已非昔日叙事,其内核是本土创新能力经过漫长冬季的积蓄后,从量变到质变的春潮涌动。它印证了,医药领域的大级别行情,从来都与大的创新周期血脉相连。
跃升:未来已来
创新药的惊人涨幅,让这个沉寂多年的板块重新回到聚光灯下,关于“是否值得继续关注”的讨论也随之升温。
问题的回答,或许藏在创新药出海的交易数据里,藏在估值曲线的褶皱中,抑或是藏在产业变革的张力之中。
不得不承认,曾经笼罩在行业上空的悲观情绪,正在被license-out的爆发式增长逐一驱散。现下,国内药企不再是全球创新链条的追随者,已然成为BD授权市场的绝对主力。
华泰研究的统计勾勒出这幅逆袭图景:截至8月27日,中国药企年内交易金额在全球占比已突破51%,而2024年这一数字还仅为28.07%。这之中,中国创新药年内BD出海交易披露总金额达845.3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85%;相较之下,全球创新药BD出海交易披露总金额达1634.1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73%。在交易数量上,国内创新药BD出海交易数量为83项,较去年同期增长逾57%;全球创新药BD出海交易数量为540项,较去年同期仅增长24%。
即便经历了年初至今的快速上涨,创新药板块的价值重估亦未触及过热区间。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为例,在三年多时间的深调后,该指数如今仍处于历史低位,33倍出头的PE仅位于近五年的32%分位数。
对于穿越过周期的投资者而言,这样的估值水平意味着仍具吸引力的配置性价比,就像经历寒冬的植被,在春风中苏醒时往往蕴含着更持久的生长力。
但浪潮之中难免有暗礁。9月10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抛出了地缘政治的考题:美国政府正酝酿的新行政命令,计划进一步限制从中国引进创新药品,给中国药企的对外授权(BD)合作与全球化进程蒙上了阴影。
不过回溯产业历史便会发现,医药行业的特殊属性往往能消解部分政策阻力——美国大型药企或因依赖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效率与成本优势而反对政策实施;特朗普时期行政令屡遭司法暂停的先例,为此次政令可能带来的司法挑战提供了参照;患者的刚性需求,以及药品本身特殊性的制约,亦让供应链难以被彻底切断。
作为“过来人”,CXO的经历或对创新药企具备参考价值。近年来,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曾让药明系企业承受巨大压力,一度较大地制约市场信心和业务布局,也多次引发药明系股价剧烈震荡。为应对这一风险,药明生物通过出售欧美细胞与基因治疗业务单元等,优化资产布局。从结果看,截至9月22日,该公司股票近一年涨幅近200%。这种“压力测试后的价值回归”,为创新药企应对潜在风险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未来,创新药板块短期内可能受到地缘政治情绪的压制,市场波动或难以避免;但从中长期看,创新药出海的产业浪潮、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政策阻力与突破动力的博弈,终将推着这个板块走向更清晰的未来。对于耐心的观察者而言,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展开序章。
焕新:医药投资的新解法
若将视野投向资本市场,港股创新药赛道的“创新纯度”较A股市场无疑更为突出,弹性也更大——这里聚集着更多深耕前沿领域的Biotech公司,它们既能敏锐捕捉国际资本的流动与汇率波动的脉搏,也能在创新药出海的浪潮中直接享受价值兑现的红利。
而真正的纯度,不仅在于企业的自然聚集,更在于规则的主动筛选:9月8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完成了一次设立以来最具变革性的“瘦身”,成份股从50只精减至30只。新纳入映恩生物-B,剔除复星医药、巨子生物、泰格医药等21只股票。
此次“瘦身”背后,是三条核心规则的重塑。一是新增“港股通”筛选要求,打破了QDII额度的额度束缚;二是成份股数量强制压缩为30只,提高龙头集中度;三是删除上市历史要求及快速纳入机制,让优质新兴企业得以更快跻身其中。
一番“刮骨疗毒”后,新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轮廓愈发清晰,如同一把经过重新打磨的手术刀,更加精准地指向生物科技的核心领域。如今的它,冗余成分被逐一剥离,创新药与CXO板块的权重占比飙升至89%,不仅更为精准映射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真实面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与行业代表性也大幅增强。
随着指数脱胎换骨,跟踪该指数的恒生医药ETF(159892),凭借着同一指数下规模最大且流动性良好的双重优势而备受关注。截至9月19日,这只近一年回报117.22%,年内规模增长18.33亿元、至59.97亿元的产品,正用真金白银的数字证明着市场的选择。
与此同时,另一只聚焦“CXO+AI医疗”主线的港股通医疗ETF(520510)同样赚足了关注。作为全市场ETF中CXO含量领先的标的,它为投资者提供了差异化的布局视角。7月28日成立以来,该产品表现稳健,截至9月19日已斩获10.43%的回报。其跟踪的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精选50只医疗相关证券,全面覆盖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科技等多个细分领域。
对于渴望参与这场医药行业波澜壮阔的产业进程,又希望规避单一公司的“黑天鹅”风险的投资者而言,通过相关恒生医药ETF(159892)、港股通医疗ETF(520510)等产品进行一篮子布局,不失为一种兼具视野与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