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险联社
最近,保险圈里最热闹的事儿,莫过于各家公司扎堆成立健康管理公司。
先有人保健康拿下金融监管总局批文、全资设立健康管理公司,中国人寿也在南京投资成立健康管理公司,而此前,平安、太保等头部玩家早已布局,不难看出,“健康险+健康管理”的组合拳,已经成为险企抢占市场的“标配武器”。
今年以来,保险行业进一步加大对健康险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力度,与医疗险相伴的健康管理服务成为险企押注的重要赛道。
为啥健康管理公司成了险企必争的“香饽饽”?
险企扎堆布局健康管理公司,背后藏着三重关键逻辑:既瞄准了持续扩容的市场空间,也顺应了用户需求的深层变化,更契合了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首先,健康险市场的“蛋糕”还在不断做大,为健康管理公司搭建了广阔舞台。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政策持续给商业健康险“站台”——明确商业健康险是基本医保的重要补充,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比如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让商业健康险能覆盖更多高价创新药,这些都为行业打开了增长空间。
数据最有说服力:2009年到2024年这15年间,中国大陆健康险保费规模从574亿元一路飙升到9774亿元,足足增长了近2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这样的增速在保险行业里堪称“佼佼者”。
而今年的势头依旧强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健康险合计保费收入已经达到6223亿元,同比增长2.3%,按照这个趋势,今年健康险全年保费收入有望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其次,从用户需求来看,健康险的消费逻辑早已变了天,从“事后赔钱”转向“全程管健康”。
以前大家买健康险,核心诉求很简单——“万一生病能报销”,平时和保险公司几乎没交集,只有住院、看病时申请理赔,才会想起手里的保单,这种“事后补偿”的模式,让保险始终带着“被动”的属性。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早从“治病”转向了“防病”,更在意“怎么不生病、少生病”。大家想要的不只是一份经济保障,更是能实实在在帮自己管健康的服务:比如定期提醒体检、帮着监测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指标、看病时能快速约到专家号、术后有专业的康复指导……这些看得见、用得上的健康管理服务,比单纯的赔钱要实用得多,也成了现在选健康险时的重要考量。
最后,对保险公司来说,做健康管理可不是“赔本赚吆喝”,反而能解决行业的两大核心痛点。
一方面,能有效控制理赔成本。通过健康管理提前干预——比如帮高血压客户制定饮食运动计划、提醒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能减少客户生病的概率,就算生病也能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小病变大病,这样一来,保险公司的理赔支出自然就降下来了,盈利空间也跟着扩大。
另一方面,能大大提升客户粘性。以前保单卖出去就“一劳永逸”,客户和保险公司的联系很薄弱,续保意愿容易受影响;现在有了健康管理服务,客户平时能收到体检提醒、健康咨询,遇到问题能找保险公司对接医疗资源,这种高频的互动让客户更有“获得感”,续保的时候自然更愿意选择这家公司,甚至还会推荐给身边人。
险企如何布局?从“可选动作”到“必选战略”
面对健康险市场的巨大机遇,成立专属健康管理公司已从险企的“可选动作”变为“必选战略”。
今年9月1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复人保健康,允许其以2亿元自有资金全资设立人保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这不仅是金融监管总局成立以来,首次批准险企设立非金融子公司,更像是给行业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健康管理与健康险的深度融合,已是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事实上,人保健康的布局并非孤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泰康保险等头部险企,早已提前嗅到商机,纷纷搭建起自家的健康管理公司体系。无论是平安旗下聚焦健康科技的医疗健康管理公司,还是泰康专注专科医疗服务的健康平台,本质上都是为了把“健康险+健康管理”的模式做透,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握住主动权。
目前,国内专业健康险市场,共有7家玩家组成的“专业健康险七子”——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太保健康、复星联合健康、瑞华健康、昆仑健康与和谐健康。
不过当前行业信息披露存在分化,昆仑健康与和谐健康暂未公开最新经营数据,而其余5家则交出了2024年的详细“成绩单”,从中既能看到行业红利的加持,也能发现不同公司的发展差异。
从整体表现来看,这5家公司2024年妥妥实现了“量利双升”:合计营收达到756.46亿元,同比增长14.1%;净利润更是创下41.51亿元的新高,同比增幅直奔46.63%,这样的增长势头,足以说明健康险赛道的强劲活力。
若拆开看保费规模,“头部效应”十分明显。
2024年保费突破百亿元的仅有两家:人保健康以486.95亿元的规模稳坐第一,不过增速相对平缓,仅为7.71%;平安健康以165.25亿元紧随其后,11.59%的同比增速略高于人保。
而剩下三家则呈现“小而快”的特点:太保健康保费26.36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7.79%,是5家公司中增长最猛的;复星联合健康保费52.26亿元,增速26.69%,紧随太保之后;瑞华健康保费16.71亿元,10.15%的增速也保持了稳健。
不难发现,人保健康虽在规模上“一骑绝尘”,但增速已被中小玩家拉开差距,市场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
再看净利润表现,5家公司去年全部实现盈利,堪称“全员丰收”。
其中平安健康以19.98亿元的净利润登顶,39.14%的同比增速展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人保健康以19.32亿元紧随其后,29.58%的增速也保持了头部水准。
而中小公司的盈利表现更具惊喜:太保健康净利润0.91亿元,同比暴涨193.55%,近乎翻倍;复星联合健康净利润0.42亿元,增速也达到82.61%;最亮眼的当属瑞华健康,它从2023年1.5亿元的亏损,一举实现0.88亿元的盈利,成功扭亏为盈,成为去年行业的“黑马”。
从这份成绩单不难看出,健康险行业的红利正在加速释放,但不同公司的发展路径已出现分化:头部公司靠规模稳根基,中小公司靠增速抢市场,而健康管理服务的布局,正是各家能否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关键筹码。
美国联合健康的“双平台”模式,给国内险企哪些启示?
国内险企在“健康险+健康管理”领域的探索,其实可以参考全球健康险行业的标杆——美国联合健康保险集团(UNH)。它的“保险+服务”融合模式,不仅支撑起全球最大保险集团的体量,也为国内险企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作为当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保险集团,它的市场影响力从市值就能直观体现——最新市值稳定在3000亿美元以上,巅峰时期更是突破56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直接超过了中国人寿与中国平安两大国内险企的市值总和,其行业地位可见一斑。
从1974年成立至今,联合健康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而支撑其长期领跑的核心,是一套成熟且独特的“双平台”商业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两大业务板块构建:一边是以健康保险为核心的UnitedHealthcare平台,不仅覆盖个人与团体健康保险业务,还深度参与美国公共医疗体系,作为政府合作方承接养老保障、社会救助等政策性保险服务,成为连接市场需求与公共福利的重要纽带;另一边是以健康服务为核心的Optum平台,聚焦健康信息服务、专业药事服务与全流程护理服务,从数据支持到实际医疗服务落地,形成了对保险业务的强力支撑。
联合健康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保险“只付费、不管服务”的局限,创新性地整合了医疗服务的“支付方”(保险业务)与“提供方”(健康服务)。通过数据技术驱动,它既能精准分析用户健康风险,提前介入健康管理以减少疾病发生;又能通过Optum平台对接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控制医疗费用,最终实现“降低成本”与“提升服务质量”的双重目标,构建起一个覆盖“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的医疗健康生态系统。
这种“保险+服务”深度融合的模式,让联合健康的市场估值远高于传统单纯做保险的企业,也使其成为全球健康险行业争相研究的范本。
从2024年的经营数据来看,其体量更是堪称“行业巨无霸”:全年总收入达4003亿美元,净利润155.1亿美元,经调整后净利润更高达276.6亿美元;其中保费收入3088亿美元,服务类收入360亿美元,产品类收入502亿美元。
分平台来看,UnitedHealthcare平台收入2982亿美元,Optum平台收入2530亿美元(注:两平台存在收入交叉统计,因此合计金额超过总营收)。
对于2025年,联合健康也给出了明确的增长预期:预计全年总收入将介于4455亿至4480亿美元之间,其中UnitedHealthcare平台收入预计为3440亿至3455亿美元,Optum平台收入预计达2660亿至2675亿美元,持续增长的态势进一步印证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结语
对国内险企而言,联合健康的经验并非“照搬模板”,而是启示——只有真正打通“保险支付”与“健康服务”,用数据和技术优化全链条体验,才能在健康险赛道上走得更远。
随着国内老龄化加剧、健康需求升级,谁能率先蹚出符合中国医疗体系特点的“健康险+健康管理”路径,谁就能在未来的万亿市场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