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的楼市预警:一场被网暴掩盖的经济真相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来源:耕斋艺站

  2025年9月16日2023年1月,当孟晓苏先生最早发出防止楼市下跌的提醒时,他遭遇了全网围攻。两年多时间过去,全国房价下跌30%,居民财富损失超120万亿,这位“吹哨人”的预警不幸全部被验证。

  2023年1月,中国经济正处在疫情后的复苏期。曾任中房集团公司董事长、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之父”的孟晓苏先生,基于经验与观察,提出了一个简单而直接的建议:中国居民去年新增存款15万亿元,同期购房款减少5万亿元,若能拿出三分之一存款恢复购房、装修和其他消费,中国经济就能顺利恢复。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相关话题网络点击量超过4.9亿次,参与讨论超过5.3万人,绝大多数是对孟晓苏的批评与嘲讽。他被冠以“鼓吹房地产”、“既得利益代言人”的帽子,成为网络暴力的标靶。

  一、预警依据:数据支撑与理性分析

  孟晓苏2023年初的预警并非凭空而来。他基于两个关键数据:2022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与2021年达到18.2万亿元的规模相比,减少了近5万亿元;同时银行住户储蓄大幅攀升,到2022年11月底居民新增存款15万亿元,全年则高达17.8万亿元。

  “我当时面对媒体说:‘如果能拿出三分之一的住户新增存款用于购房,再加上装修等其他购买,中国经济不就顺利恢复了吗?’”孟晓苏回忆道。那时全国房价尚未出现下跌。中央虽早就提出“稳房价、稳预期”,各地却缺乏具体有力的措施,让从楼市中“跑掉”的5万亿元购买资金回到楼市。

  作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孟晓苏深知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他后来澄清道:“我从来没有说过让低收入群体购买商品房,应当给他们提供保障房”,孟晓苏又被人称为“中国保障房之父”,曾带领全国230多个城市的中房公司,建成了1200多个以保障房为主的住宅小区。他说他的建议是要促进“有支付能力的居民购房”。

  二、网络暴力:理性声音遭遇全面围攻

  孟晓苏成了“楼灾吹哨人”,最早发现了水库堤坝上的裂缝溃口,最早发出了溃堤的警号。然而换来的不是重视,而是规模惊人的网络围攻。

  那种对房地产进行污名化的舆论氛围,与当年导致“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覆辙何其相似!而当时敢于为房地产业讲真话的只剩下孟晓苏一人。非理性的舆论不仅绑架了公众情绪,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层的决策,迟迟不能出台有力政策稳定楼市。

  面对潮水般的批评,孟晓苏选择了坚持专业判断。他深知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将对整体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但这种理性的声音,在当时情绪化的网络浪潮中是微小的湍流。

  三、预言成真:连年下滑与巨大损失

  犹豫和拖延让我国楼市付出了持续低迷的代价。孟晓苏的预警在后续几年中不幸全部言中:

  2023年,楼市销售额较2021年减少6.5万亿元;2024年,销售额减少8.5万亿元。更为严重的是,从2023年下半年起全国房价开始塌方式暴跌,到2024年年底,全国城镇房价平均下跌超过30%,全国居民家庭财产损失超过120万亿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楼灾。

  至今全国房价仍然在下跌之中,总降幅可能会达到40%,居民财产损失可能达到160万亿元。在萧杀的市场环境下,房屋新开工锐减三分之二,几千万农民工没有了活干,建筑业与其它180多个相关产业普遍陷入困境。这一切,恰恰都印证了孟晓苏两年多前的预警。

  四、继续发声:不屈不挠的吹哨人

  在全线陷落的楼灾面前,作为一个看清症结的明眼人,孟晓苏选择了不屈不挠,继续做那个“吹哨人”。他不断呼吁,政策救市宜早不宜迟。

  直到2024年,主管部门终于宣布“取消限购、取消限贷”,但这已晚了两年;北京、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近期宣布“放松限购”,这已经晚了三年!

  对于这些限制性政策终于转向,孟晓苏表示欢迎,但时间的代价已然无法挽回。他坦言:“所有政策的采纳都晚了两三年,但好在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在调整。”

  五、新预警发出:法拍房暴增的风险

  随即,孟晓苏又对银行“法拍房暴增”的新问题继续吹哨。他警告,“法拍房”正在用其低廉的“边际价格”,持续摧毁楼市价格体系和市场信心,不阻住“法拍房”蔓延,楼市“止跌回稳”目标就难以实现。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这一次网络上的反应开始出现理性积极的声音。压制“法拍房”暴增势头的主要力量来自法院,法院人员用“控制法拍指标”的做法,多少抑制了银行惩治“断供”群体的心理冲动。

  孟晓苏再三强调,楼市止跌回稳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民众财富和市场信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绝不能光说不做,更不应当被污名化的舆论误导。

  六、价值认可:从误解到认同的艰难之路

  现在回首看孟晓苏2023年1月的预警,是多么及时的提醒。可惜没有及时接收他的意见,导致堤坝溃塌越来越大。

  很多网友在网上为孟晓苏的观点点赞和转发,他的意见逐渐被人们了解与赞同。但是网上仍有人对他无端指责甚至人身攻击,持续对他进行污名化。

  这引发人们思考:在中国的网络舆情环境下,一个本着良知和专业发声的“吹哨人”,究竟还要单独承担多大的舆论压力?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更加理性、包容的社会氛围,让预警的声音能够被及时倾听?

  七、改革理念获得采纳

  令人欣慰的是,中央已陆续采纳了孟晓苏多年来提出的多项建议:全面取消住房限购和限贷、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动“商改住”盘活存量商办用房。

  2025年9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其中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举措,与孟晓苏多年来的政策建议完全一致。这些政策将有助于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升配置效率,维护与实现农民财产权益,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孟晓苏的经历不禁令人想起“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最早发现病症的预警者往往在最初不被理解,反而被人责怪,直到问题加剧才受到重视。如今全国房地产业陷入超常规的危机状态,房价下跌导致居民财富受损,相关产业萎缩就业困难、劳动者收入下降,消费持续低迷。全国人民都在承受着当年忽视预警的代价。中央急切要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稳住楼市股市”!

  孟晓苏坚信:对正确认知的坚持,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永远是“吹哨人”最根本的底气。他的经历提醒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理性、包容的社会氛围,让专业的预警声音能够被及时倾听,让科学的决策能够跑赢危机的爆发。

  (作者:罗石平)

  孟晓苏:经济学博士,卓越企业家、著名学者、北大经济学博士,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孟晓苏集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和学者等多重角色为一身,既擅长宏观角度洞悉中国房地产走势,又长于实战地决策房地产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