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债基年内亏损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下载

(来源:数据GO)

对于常在股市蹦哒,想要流动性灵活又要资产配置均衡的老韭菜来说,最爱用的避险底仓就这几样——黄金、国债、红利资产和银行股。没行情的时候,放在里面不担心,有行情了立刻赎回炒股,比保险、银行理财方便得多,收益又比货基要好。

再说了,咱借钱给咱妈,也是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不信咱妈还能信谁?可是,7月以来债市就连续下跌,拉跨了很多债基。这不,基哥的朋友昨天就发来投资实盘,他买的南方中债7-10年国开行债券指数A(006961),最近一个月跌1.41%,最近三个月跌1.64%。

基哥调开软件一看——截至9月11日,30年期国债主力合约连续5日下跌,创3月20日以来新低。

再一拉债基年内收益率,截至9月10日,7465只债基(包含场内场外联接等)有1496只年内收益≤0,也就是说1/5的债基年内没收正。

收益最高当然还是可转债基金,平均收益17.98%,但同时回撤也大,年内最大回撤平均值为8.35%。其他债基多少也有波动,不过平均30多天就能修复最大回撤,当然最长的花了127天。

好家伙,发生啥了,咱们国家明明在慢复苏,股市也是热火朝天,咱债市这么萧索

为了照顾新手朋友,基哥先啰嗦下,老债券现价和新债券利率负相关的运行机制。老司机直接跳过哈~

首先,投资债券主要两种方式获利:

1、票面收益:买入并持有到期的利息

比如一张债券,票面价值100元(我买成120元),久期30年,约定每年付息5%,到期一共收100元本金+150块利息(简化计算:单利)。

2、二级市场交易收益:债券价差形成的。

因为债券年年发,每年票面利率不一样,早些年还有5%的利息,现在都不到2%。那早些年的我花买的票面价值100元、30年期、5%利息的债券,现在过了10年(票面现价150元),但我后面不是还有20年5%的利息能拿吗?比拿30年2%的利息要高,时间还短。是不是就有人想加点钱,花200块钱150元票面现价+50元溢价)买我现在手里这张?

反过来,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到6%,新发行的债券每年支付6元利息。为了使现有的5%利率债券对投资者仍然有吸引力,我手里的老债券价格就必须下降。

最后形成的机制就是:

 新债券利率↑  →  老债券价格↓  →   债市利空↓

新债券利率↓  →  老债券价格↑  →   债市利多↑

以上是最简单的机制模型,实际影响因素要复杂得多,这轮债市走熊呢,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1、资金面:股债跷跷板,近期A股市场表现强劲,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等主要股指持续走高。截至9月11日,上证指数近60日涨幅为15.26%,深证综指近60日涨幅为29.13%,沪深300指数涨幅为7.83%。股市的强势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导致债市资金分流,尤其是超长端债券(如30年期国债)面临较大抛压。 

这个机制已经有中信建投证券量化计算,证实上证综指和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10年存在0.9以上的线性相关。

2、政策面:

首先是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手扔出一枚“政策炸弹”——2025年8月8日起,新发的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统统要收增值税了!个人投资者不收)

这被誉为一次对中国资本市场底层逻辑的“系统更新”!过去,国债凭着“免税光环”成为保险、理财、养老金等大资金的“心头好”,如今政策一变,税后收益直接“缩水”,整个“稳健资产”家族(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都要重新定价。

②然后是上周五晚,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计划把债基的赎回费也和股基统一了,变为三档持有期<7日费率不低于1.5%,7日-30日不低于1%,30日-6个月不低于0.5%。但,ETF、同业存单基金、货币基金除外。

相当于赎回费涨价,这个东西可能对个人投资者来讲影响不大,因为大部分人买债基还是冲着长持去的,但大资金的短期套利行为确实受了很大的掣肘。

总结一下:

以前国债:国家信用+ 利息免税 += 闭眼买入稳赚。 

2025年8月国债:国家信用+ 增值税+短炒要手续费= “好像没那么香了”。 

我为什么不提经济面呢,因为经济数据我都不太看了。但基哥还是贴心的做了张图,方便大家对照: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主要经济体国家的债市也在同步走熊。不过,基哥认为,美债的走熊和国债的利空不是一回事。

还记得今年4月时,中美关税摩擦白热化,美债要新发一轮之前,此前的海外持有美债遭中国、日本大幅抛售,直接把即将发行的7年期和10年期美债价格打了上去,当时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上涨多达10个基点;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美元遭遇自2022年以来最大跌幅。

而同期,咱妈发债发到了伦敦去。

不可否认,同为避险资产,国债和黄金比确实不香了,但也没必要恐慌,相信咱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