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收窄拖累盈利 贵阳银行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7.2%

小小MT4 来源:经济观察网 °C 栏目:MT4下载

  贵阳银行于8月25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披露了截至6月30日的主要经营数据。报告显示,该行资产总额达7,415.36亿元,较年初增长5.08%,继续保持贵州省第一大法人金融机构的地位。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为3,434.61亿元,存款总额为4,337.70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1.27%和3.47%。在负债端,存款付息率和总负债付息率均有所下降,显示其成本优化取得一定成效。整体业务规模保持稳健扩张态势,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核心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然而,在规模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呈现下滑趋势。报告期内,贵阳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5.01亿元,同比下降12.2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74亿元,同比下降7.20%。贵阳银行认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主要原因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叠加LPR下行及存量资产利率调整,导致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减少。营收与利润的双降反映出在当前宏观环境下,银行净息差收窄压力加剧。

  此外,资产质量指标出现波动。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为1.70%,较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主要因部分企业风险暴露,银行依规将其纳入不良。拨备覆盖率为238.64%,拨贷比为4.05%,资本充足率达14.97%,整体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水平。

  息差收窄致营收净利双降

  贵阳银行2025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降的核心制约因素在于净息差的收窄。根据报告披露,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息差为1.53%,较2024年同期的1.81%下降了0.28个百分点,净利差也从1.75%降至1.55%,这直接证明了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减弱。

  利息净收入作为营业收入的绝对主体,其表现对整体营收影响巨大。报告期内,利息净收入达到49.20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75.69%。如此高的占比意味着,一旦利息净收入增长乏力或下滑,将直接拖累总营收。数据显示,发放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为75.85亿元,同比下降9.16%。

  与此同时,负债端成本虽有优化,存款付息率和总负债付息率均有所下降,但资产收益率的降幅更大,导致净息差承压。非利息收入方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10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因债券市场波动而同比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银行在资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盈利能力未能同步提升。

  此外,零售贷款占比较低的问题依然突出。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为526.96亿元,虽较年初增长4.5%,但仅占贷款总额的15.34%,而公司贷款占比高达82.87%。尽管储蓄存款增长较快,但贷款端的零售结构尚未有效改善。这表明银行的盈利模式仍高度依赖对公信贷业务,抗周期能力较弱。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发展零售金融、提升中间业务收入,是贵阳银行增强盈利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零售贷款结构分析显示,个人住房贷款占比42.65%,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比32.26%,信用卡透支占比12.37%,其他贷款占比12.72%。零售贷款结构仍以住房按揭和经营贷为主,消费贷款占比偏低,反映其零售转型尚未形成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格局。同时,零售贷款平均利率仅为2.91%,低于企业贷款4.74%的水平,这也是银行在零售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收益率挑战。

  非息收入占比提升,但区域集中度风险凸显

  从收入结构来看,2025年上半年贵阳银行实现利息收入117.81亿元,同比下降14.59%。其中发放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75.85亿元,占比64.38%,同比下降9.16%;债券及其他投资利息收入21.94亿元,占比18.63%,同比下降13.14%。信托及资管计划利息收入下降37.67%,反映非标资产持续压降。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市场利率下行的环境影响,也体现了监管趋严下银行资产配置的调整。

  报告期内,贵阳银行实现非利息收入15.80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0.19亿元,同比下降1.22%,上半年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8.53亿元,同时贵阳银行适时处置了部分金融资产,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7.19亿元。这意味着贵阳银行在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领域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地区分布方面,贵州省内营业收入占比93.77%,其中贵阳市占比33.46%,同比下降10.21个百分点;四川省占比6.23%,同比略有上升。地区集中度仍然较高,尤其是贵州省内业务占比超过九成,区域经济波动对其经营影响显著。贵阳市营业收入占比下降,主要是由于总行所在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这表明贵阳银行在区域外拓展能力有限,跨区域经营成效尚未明显体现。

  进一步分析地区贷款分布,贵州省内贷款占比94.73%,其中贵阳市占比47.38%;四川省贷款占比仅5.27%。这种高度集中的业务分布虽然有利于深耕本地市场,但也使银行面临较高的区域经济风险。特别是贵州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当地经济出现波动,将直接冲击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不良率攀升,信用成本维持高位

  2025年6月末,贵阳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0%,较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58.24亿元,较年初增加4.76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38.64%,较年初下降18.43个百分点;拨贷比为4.05%,与年初持平。这些指标变化反映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压力,虽然拨备覆盖率仍高于监管要求,但下降趋势值得关注。

  不良率上升主要是部分企业风险暴露,银行按审慎原则将其纳入不良。分行业看,房地产业不良率从1.05%升至1.75%,虽然上升幅度较大,但仍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从5.02%降至4.58%,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制造业不良率保持1.45%不变;建筑业不良率保持1.21%不变。这些数据反映银行在风险较高的行业暴露较多,特别是在批发零售和房地产领域。

  逾期贷款指标显示,期末逾期贷款余额97.29亿元,较期初增加19.96亿元,逾期贷款占比2.83%,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98.50%,逾期6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为114.18%,表明不良认定标准总体审慎,但潜在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信用减值损失计提方面,报告期内该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0.21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91亿元。减值损失计提减少反映银行在资产质量压力下适当控制了信用成本,但也可能影响未来风险缓冲能力。

  从客户集中度看,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为1.15%,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为33.74%,均较年初(37.93%)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种客户集中度较高的状况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暴露,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大客户的风险事件可能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冲击。

  作为一家深耕贵州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贵阳银行的发展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性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凸显了其在利率市场化、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依赖等多重因素下的经营压力。息差持续收窄、资产质量承压、区域集中度过高等问题,不仅是贵阳银行面临的个体挑战,更是整个区域性银行群体需要面对的结构性难题。

  从更深层次看,贵阳银行的经营状况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区域性银行过于依赖本地经济,业务模式同质化严重,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传统存贷利差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区域性银行在零售转型、数字化转型方面投入不足,人才、技术、产品等方面与全国性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区域性银行的转型发展不仅需要银行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监管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如何在保持服务地方经济定位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贵阳银行等区域性银行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未来几年,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区域性银行将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也将迎来重新定位的发展机遇。

  贵阳银行在财报中也坦诚表示,当前,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银行业面临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挑战更大。一是信用风险防控压力增大。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和问题,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加大。二是经营业绩承压。市场利率下行,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中小银行资产收益率逐渐下行,净息差收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盈利明显承压。三是同业竞争加剧。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传统优势业务面临挤压,带来一定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