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重庆银行(601963)发布的半年度报告显示,这家区域性城商行正站在万亿资产规模的门槛前夜。截至6月30日,该行资产总额达9833.7亿元,较上年末激增14.8%,距离万亿关口仅差166.4亿元,以当前增速有望年内实现历史性突破。
这一数据标志着重庆银行在区域金融机构中的竞争力持续凸显,成为城商行“万亿俱乐部”的潜在新成员。
利息净收入增长,存款定期化加剧
2025年上半年,重庆银行在利率下行周期中以“规模扩张+成本管控”策略突围,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12.2%至58.6亿元,净息差提升0.08个百分点至1.35%,但净利息收益率微降0.03个百分点至1.39%。
资产端,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同比激增15.2%至8511.1亿元,驱动利息收入增至153.7亿元,却因结构失衡拖累收益:贷款规模达4713.3亿元、同比增长16.3%,但信贷定价随市场利率下行,收益率从4.54%降至4.35%;证券投资规模暴增34.1%至3087亿元,成为扩张主力,但其3.02%的收益率较上年同期骤降0.76个百分点,大幅拉低整体生息资产收益率。
负债端展现成本管控韧性,计息负债规模扩张20.4%至8383.1亿元,利息支出仅微增3.6%至95.1亿元,负债成本率大降0.36个百分点至2.29%。其中,客户存款成本从2.64%降至2.33%,同业融资及应付债券成本同步回落,印证银行置换高成本负债的策略成效。
但存款端“定期化”浪潮正悄然侵蚀成本红利。截至6月末,该行定期存款规模达4154.8亿元,占比76.35%,较上年末提升0.84个百分点,16.1%的增速远超活期存款的13.1%;个人活期占比从4.99%降至4.49%,居民储蓄“求稳”偏好驱动下,低成本负债占比持续缩水。
这种结构变迁对负债成本的冲击兼具短期红利与长期隐忧:短期看,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中,定期存款利率同步回落,放大成本压降效果;但长期维度,定期存款“期限长、重定价慢”的特性,将削弱成本弹性——若市场利率反弹,新发行定期存款利率上行,存量高期限定期仍按原利率付息,成本或“易上难下”;若利率继续下行,银行也因负债端“锁定期长”,难以充分享受成本下行红利。
更关键的是,当前活期存款仅占16.12%,银行对高成本定期依赖加深,一旦定期重定价周期集中到来,负债成本管控难度将大幅上升。
非息收入下降,代理理财腰斩
《财中社》注意到,重庆银行非利息净收入端的疲软,进一步暴露盈利结构隐忧。
2025年上半年,该行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7.1%至18亿元,核心拖累来自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雪崩式”下跌——该项收入同比大降28.6%至3.6亿元,其中代理理财业务收入从上年同期的4.1亿元骤降至1.7亿元,降幅高达59.8%。
财报明确指出,这源于“当期理财产品管理费及超额报酬较上年同期减少”,而背后折射的正是居民储蓄“定期化”趋势下,理财需求收缩、产品收益波动引发的赎回潮冲击。
尽管支付结算及代理业务、其他手续费收入分别实现63.4%、122.5%的高速增长,但因基数有限——分别为1.8亿元、0.4亿元,新增额远不及代理理财业务的降幅,难以形成有效对冲。
更值得警惕的是,非息收入结构的单一性进一步放大颓势:投资收益虽维持15.9亿元规模,却微降0.23%,反映金融市场投资策略保守;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继续保持2.3亿元的净亏损。
资产质量指标分化
重庆银行2024年中报至2025年中报的资产质量数据,呈现出“规模扩张下指标分化”的特征,既体现出银行在风险管控上的努力,也暴露出规模冲刺过程中需警惕的潜在挑战。
从核心指标变动看,不良贷款余额从52.2亿元增至58.4亿元,连续三个报告期呈增长态势;同期不良率却从1.25%降至1.17%,这一“余额增、比率降”的分化,核心源于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张——2025年中报贷款总额达4986.5亿元,同比增长18.3%,规模稀释效应显著。
这种变化需辩证看待——一方面,规模扩张为不良率提供了缓冲空间,显示银行在“扩资产”与“控风险”间的初步平衡;另一方面,不良余额的持续增长,也意味着随贷款规模扩大,风险暴露的绝对量在上升,若未来新增贷款质量波动或规模增速放缓,不良率存在反弹压力。
逾期贷款结构的演变,折射出风险处置的现实挑战。2025年中报逾期90天以上贷款达51.2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3.5亿元,其中逾期1年以上3年以内的长期逾期资产占比从38%微升至38.6%。长期逾期资产的增加,客观上反映出部分贷款回收周期拉长、处置难度上升,这既与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恢复节奏相关,也对银行后续不良处置效率(如核销、重组、转让等)提出更高要求——若长期逾期资产处置进度滞后于新增规模,可能逐步消耗拨备资源,对资产质量稳定性形成压力。
不良贷款偏移度的波动,需结合数据逻辑理性解读。该指标从2024年中报87%升至2025年中报87.7%,虽仍低于100%,但持续攀升的趋势值得关注:一方面,偏移度上升可能源于逾期90天以上资产自然增长速度快于不良贷款纳入速度;另一方面,也需留意不良贷款中“高风险逾期资产”占比提升的潜在影响——逾期90天以上资产占不良的比例越高,意味着不良资产的回收不确定性与损失风险相对更大,对银行风险定价与拨备计提的精准性要求更高。
规模扩张消耗资本,增长可持续性存忧
重庆银行资产规模冲刺万亿的进程中,利息净收入增长、资产质量指标的表观改善,一定程度依托于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但这种“以量为先”的策略,正持续消耗资本充足率,为规模增长的可持续性埋下隐忧。
资本指标的持续下滑,率先暴露失衡隐患。2023年末至2025年中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9.78%降至8.80%,一级资本充足率从11.16%大降至9.94%,资本充足率从13.37%回落至12.93%。
这种失衡的根源,部分藏于融资结构的先天短板。重庆银行上市以来募融资总额676.6亿元中,首发上市仅贡献37.6亿元核心一级资本,占比仅5.6%;剩余94.4%的再融资里,130亿元可转债本是核心资本的重要补充渠道——理论上,持有人转股后,债务资本可直接转化为核心资本。
然而,截至2025年中报,仅83.1万元可转债完成转股,实际补充效应近乎可忽略;其余509亿元“其他债券融资”仅能补充附属资本,核心一级资本仍高度依赖利润留存,却要支撑资产规模14.8%的高速扩张,资本消耗与补充的矛盾愈发尖锐。
在监管红线与规模野心的博弈下,资本充足率作为风险加权资产扩张的“刚性约束”,正逐步收紧缰绳。尽管当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高于7.5%的监管底线,但持续下行的趋势,意味着每扩张1元风险资产,所需核心资本的“缺口”都在放大。若维持15%左右的资产增速,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或快速逼近红线,触发资本约束。
此时,2022年发行的130亿元“重银转债”,成为破局的关键变量。
这款设计初衷为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可转债,目前转股进度近乎停滞,但强赎条款为银行提供了主动破局的抓手:一方面,银行可通过利润分配调整转股价——历史上已因2021-2023年分红三次下调转股价,从11.28元降至10.09元,或阶段性释放业绩利好推动股价,降低“连续30个交易日中15日收盘价不低于转股价130%”的触发难度;另一方面,若强赎推动持有人转股,可直接将债务性融资转化为核心一级资本,相比2028年到期赎回,更具经济性与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