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王洪栋:养老规划需下二三十年功夫,银行可从金融端践行数字化解法

小小MT4 来源:金融一线 °C 栏目:金融资讯

  在响应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路上,各家银行均正在实践中书写自己的答卷。

  在交叉领域研究流行的当下,如何将数字金融与其他大文章结合起来,似乎也成为了各银行值得探索的新议题。

  从银行角度,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地合并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轨道。他表示,数字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养老金融跟老百姓息息相关,“养老金融的数字化解法”是财富管理管理行业可以进行的实践。

  王洪栋指出,首先,目前的时代背景发生了重要变化, “长寿时代”开启了。

  在人口结构上,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在预期寿命上,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72年的58.4岁延长到2021年的78.2岁;在健康寿命上,2019年中国人口健康预期寿命为68.5岁,换言之,第二组数据中寿命延长的部分,并不都是健康寿命,带病生存年数也增加到10年以上。

  三组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庞大的老龄人口未来在解决养老时,将遭遇多重阻力。

  一方面,如今很多人是25岁才工作,工作时间变短了,同时因为退休后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花钱时间变长了;另一方面,带病生存年数上升,带病生存或成为长寿时代新常态,医疗、护理、保健等大额支出会明显增加。

  王洪栋表示,因此,财富管理行业,一方面要帮居民通过储蓄和投资攒出更多的养老钱,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做好养老社区和医疗护理等资源储备。

  养老规划推广落地中,居民、机构和一线客户经理也切实存在一些痛点:

  1. 对居民来说,养老规划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实施时存在“算不清、管不住、投不好”的痛点。

  2. 对机构来说,要持续服务好亿万级的海量客户,必须符合成本收入合理的商业逻辑。

  3.对一线客户经理来说,养老规划方方面面,细到养老金账户开立、广到医康养护规划,无法通过传统“垒大户”方法实现短期大规模增长。

  围绕以上三方面痛点,王洪栋思表示,实践中,银行可以以数字科技赋能养老金融。一方面,帮助投资者建立个人养老储备的心理账户;另一方面,把个人养老规划融入到财富管理从业者日常工作流程中。

  心理账户理论即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将财富划归到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并对应不同的记账方式和运算决策规则。更通俗地说,关于自己的钱包,哪些钱、花在哪;哪些钱、存起来;资产不能错配,时机不可紊乱。

  具体实行中,银行可以将养老储备心理账户映射到具象化数字工具上,打造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哪些是为未来养老准备的,不管是资金储备还是房产投资、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等都可以用账本方式记下来,实现养老资金专款专用,理性规划生活,提高居民进行养老规划的可执行性和可跟踪性。

  谈及另一个关键,为如何把养老规划融入到财富管理行业一线人员的日常工作流程中。王洪栋提出,可以使用资产负债表视角下的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的“三分四步法”,以期捋顺个人资产配置的逻辑顺序,兼顾当期现金流和远期现金流,涵盖个人资产和个人负债,平衡投资的风险性和收益性。

  “三分”,即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类,主张对Z世代,用“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帮助年轻人做好收支平衡;对中生代,用“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做好养老现金流储备;对银发代,倡导“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理念,引导可持续的养老支出。

  与此同时,“四步”,是指在这一过程里,引导客户按照四个步骤做好资产配置:第一步,平衡收支,引导合理规划随时要用的钱;第二步,预防风险,引导建立家庭财富压舱石和风险屏障;第三步,养老规划,补充退休后可固定领取的养老资产;第四步,长钱投资,通过剩余资金布局权益资产,实现财富长期增值。

  在打造一个科学的“养老账本”和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外,王洪栋提出,养老规划是一份持续二三十年的功夫活。长期来看,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在所难免,所以银行还需及时提供咨询服务。

  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王洪栋表示,银行可以打造基于投资研究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人财富顾问体系,让以往主供高端客户的财富顾问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打造人民群众“身边的可信可得的财富顾问”。

  本文为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参加“2023银行业发展论坛数字金融大会”的观点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