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文盛街: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弥渡文笔塔)

小小MT4 来源:昆明信息港 °C 栏目:金融资讯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妹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这首大家耳熟能详、被西方音乐界称为“东方小夜曲”的民歌《小河淌水》于1947年由当时就读于云南大学的弥渡县密祉镇永和村委会文盛街人尹宜公根据密祉山歌整理改编并填词创作而成。尹宜公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首世界名曲,与他的出生地文盛街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花灯山歌资源密不可分。

唐宋时期,古道自北向南穿文盛街村而过,文盛街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全长约800米,两旁是林立的店铺,窄门进去,后面可能是一个可供数十人乃至数百人留宿的偌大院落。引马石是文盛街的特色,引马石从文盛街北的文明阁一直铺到村南的凤凰桥,全部用长约1米、宽约30厘米的石条首尾相连铺筑而成,两边砌以不规则的散石。如今,走在文盛街上,耳边似乎还回响着千年前马帮的驼铃声;仿佛还能看见休整好的马帮精神抖擞地走过青石板路,赶马人在驼铃声的伴奏下,扬起嗓子唱响《赶马调》的场景……

文盛街景点较为集中,村内有珍珠泉、凤凰桥、文明阁、魁星阁、土主庙、文昌宫、尹宜公故居等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几家当年大的马店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格局,聂家马店、杨家桂花店、赵家银匠铺……这些店铺在当年的文盛街赫赫有名,它们为古驿道上的马帮和过往的商旅住宿、补给及货物运转提供便利,也为长年累月“走夷方”的赶马人提供了落脚之处。

在弥渡,流传着“十个密祉人,九个会唱灯”“才进密祉坝,处处闻歌声”这样的俗语,充分说明了密祉花灯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花灯文化几乎融入密祉人一年四季的民间活动和生产生活中,甚至融入了密祉人的血液里。密祉是弥渡花灯戏的核心传播地,密祉花灯习俗自唐初以来,始终保留着传统的演艺曲目风格,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密祉元宵灯会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原生态花灯灯会,被称为“东方花灯狂欢节”。期间,整个密祉坝子人山人海、万民狂欢。双龙戏珠、双狮起舞、凤引麒麟、歌舞表演等文化节目齐“上阵”,手工扎制的花瓶灯、日月灯、渔灯、桶灯、扁灯等各种花灯琳琅满目,蔚为壮观。在每年密祉元宵灯会上,文盛街的灯班总能抢一个“头彩”。

在密祉,特色美食豆腐宴是一张招牌美食名片,豆腐能做出一桌“满汉全席”。制作密祉豆腐的秘诀不在于流程,而在于用水——出自文盛街南头田坝里的珍珠泉,文盛街上家家户户制作豆腐用的都是这眼泉水,做出的豆腐把切不蔫、雕花不黏、入锅不烂,十分适宜加工菜品。密祉豆腐宴特色鲜明,以豆腐为主要食材,有热菜、冷菜、腌制等三个系列。热菜有豆腐丸子、桂花飘香丸子、金丝豆腐、鸡蛋松豆腐等,冷菜有豆花、姜丝豆腐、蘸水豆腐等,腌制菜主要是腌豆腐和卤腐乳。

文盛街不仅仅有古韵之美,还有生态之美,文盛街旁有条千年川流不息的亚溪河,河水清澈见底,河流两岸生态良好,通过实施水美乡村项目建设后,建成特色鲜明的健身步道,成为健身休闲的绝佳去处。

2014年2月,文盛街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盛街也是热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取景拍摄地之一。

特约记者 李武华 文/图

编辑:关友芳

审核: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