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场化解劳动争议的“多方奔赴”
记者 贺雪丽 通讯员 许颖
向上滑动阅览
“二十多年了,单位一直没有给我缴纳社保,现在说我到退休年龄了,不让干了,以后我怎么生活?”
“我们签的是承包合同,怎么就认定成劳动关系了?”
“我经办的这个案子,仲裁委以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为由不予受理,但劳动者一审增加了新诉求,我要直接处理吧,就违反仲裁前置程序规定了;让他重新申请仲裁去吧,仲裁委还是不予受理,没办法。”
这些是来自劳动者、用人单位、办案法官的心声。“劳动争议相关案件量大幅上升,审判机关的办案压力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大量劳动纠纷得不到有效化解。”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雷不禁思考,“立足保民生、稳就业,法院还应做些什么?”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西安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逐年增长,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6.52万人。西安中院通过对全市两级法院近年来办理的29802件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梳理,发现因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而发生的劳动纠纷就占了80%以上。
“全市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长,近30%的案件进入诉讼程序,仲裁裁决与法院判决的差异较大,很多当事人认为劳动仲裁只是‘走过场’。”西安中院行政庭庭长崔立新坦言。
“法院和我们的数据没有对接,仲裁员的办案效果没办法跟踪,考核指标就不是特别完善。而且仲裁员队伍不稳定,兼职仲裁员占一半以上,有的确实对法律规定学习不够。”西安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一级调研员方勇说。
随着深入的调研摸底,有了详尽的资料和数据支持,西安中院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直击痛点的“法院方案”
经过分析研判,西安中院聚焦劳动争议案件梳理出相关问题,向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出司法建议。
“劳动者申请用人单位给其缴纳社保是否适用仲裁时效的规定不统一,导致同案不同裁”;
“对终局裁决的认定适用法律错误,而人民法院又无权更正,增加当事人诉累”;
……
调研中梳理出的一系列问题直击堵点,逐项列在了司法建议里。
“协同治理方面,建议完善仲裁机构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等信息共享,并通过工商登记、税费及社保缴纳等信息,分析研判用人单位规范化用工形势,对未建立社会保险账户、未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保的单位依法采取征缴措施。”
“在劳动仲裁方面,统一裁审受案范围,对于终局裁决应明确载明并正确告知诉权,以减少当事人诉累。”
“在加强普法方面,可在办税大厅等场所张贴规范发放用工风险提示单,或在人流量大的广场屏幕上展播规范用工宣传片,增强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守法意识。”
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具体措施,也在司法建议中明确提出。
司法建议不能“一发了之”
接到司法建议后,时任西安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光文专程带队到西安中院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一场有关劳动争议协同治理的头脑风暴就此展开。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安中院的司法建议清楚指出了人社工作中的薄弱点。与会人员对司法建议逐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建立府院联动机制深化诉源治理达成共识。
会后,市人社局向西安中院回函,提出了三大方面十八项具体的改进措施。
“为将西安中院的司法建议落地,我们已经全面梳理了潜在风险点,将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从源头上化解风险。同时,计划在全市选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充分发挥‘眼睛’和‘镜子’作用,切实提高劳动保障法律实施效果。”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将通过媒体渠道,定期发布违反劳动保障法律典型案例,将违法企业纳入失信名单并上传至‘信用中国’系统,提升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普及率。”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同时介绍了联合惩戒的具体举措。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部分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不重视保护劳动者权益,对考勤数据、工资发放记录等重要资料不注意长期保存,并在单方解除合同时不注意实体和程序合法性,这些也都是我们联合进行法治宣传的着力点。”崔立新说。
司法建议不能“一发了之”。座谈会召开一周后,西安中院出台了《关于规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非诉执行审查工作的意见》,统一全市法院劳动保障非诉执行的受案与审查标准,为建立府院联动机制、提升劳动用工社会治理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点聚焦多方发力
在劳动争议的一些多发领域,相关成功经验也被大力推广。
2023年12月29日,西安中院与市人社局联合召开“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一站式服务”经验推广现场会,介绍先进经验,对年终岁尾深入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进行进一步部署。
早在2021年7月,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法院就联合市人社局等,在全省率先成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一站式服务中心”,通过调解、仲裁、审判各环节无缝对接,有效破解了机制不顺、多头受理、时限偏长等问题。
据了解,该中心由法院选派法官、调解员等驻站办公,涉及农民工投诉的,优先采取“零证据”先行调查制度,符合条件的,当天立案,及时受理,就地办案,巡回审判,并面向农民工兄弟展开24小时在线受理的治欠服务,推行快速受理、快速调查、快速裁决、快速审判、快速执行的“五快”机制。
该中心成立以来,未央区法院累计参与化解纠纷5800余起,为农民工追回工资4500余万元,多次成功化解超过50人以上的群体性纠纷,纠纷平均化解时间均不超过10天,为推动西安市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为进一步吸纳多元解纷力量,西安中院还与西安市总工会就推进市域治理、健全职工保障权益机制达成战略合作。
2023年8月4日,西安中院、西安市总工会领导的案头,都多了一份《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劳动争议源头预防化解的实施意见》。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线上调解申请的,法院委托入驻的同级工会调解组织,由调解组织指派调解员开展调解,调解完成后将调解信息回传至法院。”
“调解成功的案件,调解员组织当事人在线签订调解协议。对依法能够申请司法确认的,可向法院在线申请司法确认,未调解成功的案件,由法院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立案或继续审理。”
《意见》中,市总工会发挥职工代表组织作用,有效引导职工依法理性维权,法院对具体劳动争议案件调解提供权威业务指导,双方优势互补,同向奔赴,让劳资双方在法院、总工会绘就的“同心圆”中实现实质性解纷。自2019年以来,西安中院联合市总工会开展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受理案件2491件,结案2058件,成功调解339件。
据统计,2023年,西安全市两级法院新收一审案件数同比下降7.9%,其中劳动争议案件数同比下降5.76%。截至目前,全市两级法院诉前委派调解成功案件8.58万件。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由第5位降到第7位,充分发挥了“稳就业、保民生”职能作用,诉源治理初见成效。
院长心语
统筹推进纠纷社会化化解和司法化终结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赵 雷
赵雷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一站式服务中心”调研西安市两级法院长期面临人案矛盾,但任何一个法院都不可能通过无限增加司法供给的方式来消化案件。2023年以来,西安市两级法院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这是面对人案矛盾的应时而为,也是主动承压之后的能动选择。
在对西安市两级法院的各类案件进行系统梳理研判中,我们发现,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上升明显,而以调解等柔性方式化解此类纠纷,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将劳动争议领域作为深入开展诉源治理的突破口之一,关注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有序衔接,让调解基础作用充分发挥,让仲裁过滤作用有效增强,让司法防线作用更为坚实,不断完善劳动争议多元解纷格局。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多元化、协同化,2023年以来,西安市两级法院深度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找准法院定位,切实打好诉源治理攻坚战。我们统筹做好引导端和疏导端“两端同力”,以及诉源、执源、访源“三源共治”,与市发改委等39个部门建立府院联动全覆盖机制,为诉源治理提供坚实制度支撑;同时,突出基层解纷导向,升级优化全市法院“1+45+N”诉源治理体系:“1”即成立西安法院诉源治理研究与服务中心(总站),“45”即在全市45个人民法庭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N”意味着持续开放扩容,在全市无讼社区(村组)、共享法庭、网格点等成立诉源治理共享驿站,形成多点解纷合力,答好“一个案件、一次解决”的人民司法诉源治理大课题。
2023年,全市法院一审收案量同比下降7.9%,案件高速增长态势得以根本扭转,体现了“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司法担当。下一步,我们将持续统筹推进矛盾纠纷社会化化解和司法化终结,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西安作出法院贡献。
来源:西安中院
编辑: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