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问题是用来解决的,而不是用来解释的。上千遍解释,也远不如实实在在的一次解决。
反观当下,面对某些重疴难疾,还不同程度存在着“解释多于解决”的现象。比如,空气质量不够优,有些人把它归因于地理区位;社会治理不够精,有些人把它归咎于人员复杂;产业转型不够快,有些人把它指向了历史原因……问题面前的种种“解释”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时代发展到今天,改革任务和群众期望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面对种种更高的诉求,如果不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变着法儿去解释,久而久之,只会让一个个问题在“你先听我说”中被拖延,让一项项矛盾在“确实没办法”中被放大。如此一来,不仅寒了群众的心,也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
当然,不是说解释不重要,有时候受条件限制,一些问题短期难以得到解决,一些问题群众可能会有误解。这时,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但解释只是告诉“是什么”“为什么”,而解决能够落实到“做什么”“怎么办”。相比于“听道理”,群众更期待“看改变”,这也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光有解释这一步,更要有解决的下一步。
为何会出现“解释”多于“解决”的偏差?说到底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宽、处理难题的决心还不够大。相比于解决,解释往往更轻松,也更少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以至于部分人在问题前习惯于强调客观原因、寻找各种理由,事实上,解决才是最好的解释。
今天的湖州肩负的重任越来越多、承载的使命越来越重,特别是眼下已进入了全年收官“临门一脚”的时候,每一项工作等不得更拖不得。无论是产业绿色转型、深化改革开放,还是优化营商环境、护美绿水青山,我们或多或少还有些短板弱项,面对这些难点堵点痛点,倘若一味地只“解释”不“解
决”,那么问题永远是问题、困难永远是困难,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毫无起色。只有少谈“不行”的千般理由,多想“能行”的万种办法,问题一明确、马上抓落实,措施一制定、马上去推动,事情一办好、马上就反馈,大胆探索、大胆破难,把解决问题、补齐短板的过程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如此才会更有说服力,更能得民心。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