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32天,就是他的百岁生日。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世界上真有“财神”,那或许就是查理·芒格的模样。
1978年,查理·芒格成为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副主席。彼时,这家属于巴菲特的保险公司,已是市值1000万的商业帝国。
而在这45年里,查理·芒格让这1000万,变成了7500亿。
巴菲特坦言:
“如果没有芒格,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他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
有关他的语录和格言已经太多了,这一次,我们先抛开金融和投资。
我们想在他身后,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查理·芒格,一段足以配称‘传奇’的人生。
从贫困中走出的
真人版‘阿甘’
和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小孩子一样,查理·芒格小时候也爱读《鲁滨逊漂流记》。
他的祖辈是最早一批“漂流”到美国的英格兰移民,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只能白手起家。
查理的爷爷托马斯·芒格,由于穷困只上了一年大学便辍学。他硬是靠着自学和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美国联邦法官。
自此,芒格一家的生活开始走上正轨。
或许是有着自食其力的共鸣,托马斯·芒格常常会给儿孙们讲述《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
▲ 查理·芒格和他的孙子们
这个故事也在查理的心间埋下了一种想法,他“希望足够富有,从而获得全面的自由,就像鲁滨逊在自己的小岛上,无需在意别人所说的话。”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日后说出“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这句话的查理·芒格,小时候居然患有轻微的阅读障碍。
好在妈妈的悉心教导下,查理克服了这个问题,从此他也爱上了阅读,尤其热爱那些名人传记,总是手不释卷。
▲ 父亲阿尔弗雷德·芒格抱着小查理·芒格
即便父母后来离异,但查理仍然快乐无忧地长大了。
充满‘宿命感’的是,十几岁的时候查理曾在一家杂货铺里打工“体验生活”。
而这家店的名字,叫做“巴菲特父子商店”。
彼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日后和自己相伴几十年的商业伙伴,也叫巴菲特。
店主是一个叫做欧内斯特的吝啬老头,对店员要求很严格,工作也很辛苦。查理也因为这段打工的经历,默默许下决心——以后要找一份轻松且更有价值的工作。
一如《阿甘正传》中的情节,查理·芒格的青年时期经历极其丰富。
先是考上了密歇根大学,没读多久因为二战就应征入伍;
入伍后因笔试成绩好,但体育成绩太差,被先后分配到新墨西哥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进修,以成为空军的气象研究员;
▲ 身着军装的查理·芒格
在进修期间,查理·芒格邂逅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南希,并很快结婚生子;
进修完成后,查理又被派往阿拉斯加执勤,虽无血洒沙场之危,但要忍受无尽的孤独和严寒。
这一年,查理刚21岁。
从“富家阔少”,到家破人亡
战争结束后,查理·芒格作为退伍军人回到家乡,想在政策支持下完成未竟的学业。
因为在理工科大学进修过,查理很清楚科研这条路并不适合自己,于是选择了继续父亲和爷爷的“衣钵”——进入司法界。
他的目标是哈佛法学院。
查理的父亲阿尔弗雷德·芒格就是哈佛的知名校友,毕业后成为律师,后来更是任职当地的助理总检察长。
坏消息:因为查理没有本科文凭,哈佛拒绝了他。
好消息:哈佛法学院前任院长是芒格家族的老友。
就这样,查理“走后门”进了哈佛。
好在查理非常争气,入学第一年就拿到了哈佛的奖学金;更是带着学院前4%的荣誉称号以博士学位毕业。
1949年,他带着两个孩子和怀着第三胎的妻子,回到加州,成为了洛杉矶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月薪275美元。
这笔钱足以让查理养活他的三个孩子,甚至还有余裕。他也用这笔钱,在加州南帕萨迪纳盖了一栋大房子。
在阿拉斯加驻扎那几年,查理曾对战友说,自己的梦想:
“我想要一堆孩子、一幢房子、房子里有很多书,还有足够的财富,可以过上自由的生活。”
至此,24岁的查理·芒格,实现了自己所有的梦想。
▲ 青年时期的查理·芒格
但命运好像不允许一个人如此顺风顺水。
即便再有钱,查理也没能维护好自己的婚姻。争吵和吼叫成为了生活的大部分。最终二人只能结束了这段感情。
屋漏偏逢连夜雨,随之而来的是查理的大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在那个年头,白血病就是死亡通知书。
他抱着孩子哭,跑到医院外面哭,沿着路边走边哭。
即便几乎耗尽了所有积蓄,查理还是只能站在病床前,眼睁睁看着自己9岁的儿子没有了气息。
这种来自“命运”的巨大无助感,让查理近乎崩溃。
唯一的好消息是,芒格又遇到了一位同样名叫“南希”的姑娘,并结为连理,在未来拥有了完满的家庭,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 2001年,芒格夫妇和家人庆祝结婚45周年
这是后话,对当时的芒格而言,世间最可怕的不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而是送完黑发人之后,再送白发人。
五年后的1959年,查理的父亲也溘然长逝。这位陪伴了自己快乐童年、同为法律从业者、亦师亦友的阿尔·芒格,也永远离开了查理。
至此,34岁的查理·芒格,失去了爱人、孩子、父亲。
但命运同样也不允许一个人如此凄风楚雨。
这一年,芒格遇到了巴菲特。
命运的齿轮
在一家杂货铺里开始转动
某种程度上来说,巴菲特和芒格两人“从小就认识”。
还记得芒格小时候打工的“巴菲特父子商店”吗?
店主叫欧内斯特·巴菲特,正是沃伦·巴菲特的爷爷。
▲ 奥马哈博物馆复原的巴菲特父子杂货铺场景
巴菲特小时候也曾在爷爷的店里帮忙,好巧不巧的是两人一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据传,1957年在老家从事私募投资的巴菲特找到了一名医生,希望对方能出1万美元投资。
这位医生二话没说,就大手一挥,直接投了10万。
巴菲特震惊之余,问了一嘴为什么。
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你让我想起了查理·芒格。”
从此,“芒格”这个名字就烙印在了巴菲特的心里。
两年以后,因为父亲去世,这位“查理·芒格”回到老家处理后事,巴菲特才终于见到了他。
▲ 中年时期的巴菲特(左)与芒格(右)
据旁观者回忆,平时习惯主导谈话、滔滔不绝的巴菲特,那天出奇的安静,一晚上几乎都是芒格在说他在听。
两人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相见恨晚,甚至在芒格回到加州后,巴菲特还要给他打电话和写信,最长的一封写了9页纸。
他们不只是在投资理念上高度一致,更是在价值观和决策方式上有着极高的同步率。
芒格天生自带的“商业魅力”,无疑对巴菲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 巴菲特(左)与芒格(右)
巴菲特当即就希望芒格能和自己一起做投资生意,然而芒格却婉拒了。
因为彼时的芒格在律师这行,干得也算风生水起,甚至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律师之一。
虽然拒绝了巴菲特,但芒格还是将自己律师业务结识的富豪都作为投资人,介绍给了巴菲特。
这位‘刘备’终于
找到了自己的‘诸葛亮’
1962年,芒格成立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41岁的他,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
在这期间,他还靠着自己敏锐的商业洞察力,靠着5个房地产项目大赚140万美元。
无论在那时还是现在,百万美元富翁都是绝对的人生赢家。
▲ 芒格总是对街上的建筑物怀有好奇
也是这一年,在巴菲特的软磨硬泡下,芒格也终于招架不住,正式踏入了投资领域。
芒格主要负责研究和买卖证券,而自始至终,芒格都坚持着被后人称为“价值投资”的策略。
他从不做短线跑路小赚的项目,而是深入研究,找到价值所在,再长期持有。
在一开始,巴菲特和芒格之间的合作并非那么紧密。直到这个改变了两人命运轨迹的项目——蓝筹印花。
简单来说,当时的一些美国商家会在顾客消费后赠送印花,集齐一定数量后可以兑换赠品,和如今的会员积分制度如出一辙。
▲ 蓝筹印花收集簿
而蓝筹印花就是一家向商家发行印花的公司。商家付钱向他们买印花,而蓝筹则负责统筹购买兑换所需的礼品。
在这种体系下,蓝筹印花的销售额和价值并不高,最多只有1.2亿美元左右。但芒格发现了其中的商机——浮存金。
在“卖印花给商家”和“买礼物给顾客”之间,有着很长一段的时间间隔。这就意味着,蓝筹印花这家公司的资金链中,总是会有一大笔稳定的钱。
“如果能把这笔钱拿出来投资,那么获资成本几乎为零。”
芒格和巴菲特两人一拍即合,于是他们开始大量收购蓝筹的股票。到最后,他们收下了75%的股权,成为了蓝筹的大董事。
而蓝筹为他们带来的,则是将近1个亿美元的浮存金。两人不再需要为找投资人而烦恼,而是自己成为了投资者。
同一年,巴菲特和芒格各自关闭了自己的合伙人投资企业,把资金和股票都并入了巴菲特几年前收购的一家纺织公司。
这家公司,名字叫做Berkshire Hathaway。也就是如今全世界最知名的保险与多元化投资巨头——伯克希尔·哈撒韦。
而蓝筹印花,就是芒格这位“诸葛卧龙”为巴菲特打下的第一仗。
巴菲特和芒格先后投资了大量未来的知名公司,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当今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可口可乐、IBM、沃尔玛、路博润、亨氏、比亚迪……
后来的故事,每个人都知道了——伯克希尔的股价从每股38美元,到如今的54万美元一股。
爱唱反调的‘Mr.No’
是人生可遇不可求的挚友
当地时间11月28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声明中表示,公司副主席查理·芒格于当日早晨在加州一家医院中安详去世。
在声明里,巴菲特这样说:
Berkshire Hathaway could not have been built to its present status without Charlie‘s inspiration, wisdom and participation.
“如果没有查理的启发、智慧和参与,伯克希尔哈撒韦不可能发展到如今的地位。”
当任何人身处巴菲特这样的高位时,身边几乎都只会剩下赞同的声音,似乎无论做出什么决策,都是对的。
而危机往往就潜藏在毫无质疑的一声声认同之中。
好在,芒格就是一位敢于反对的Mr.No。
他不止一次地否决过巴菲特和公司的决策,甚至巴菲特都曾半开玩笑地称他为“讨厌的‘不’先生”——“因为他总是扯住缰绳,踩着刹车,说‘不’”。
究其原因,在于芒格的风险意识极强,而且极富耐心,热爱阅读,热爱研究与思考。
在相遇之后,芒格几乎推翻了巴菲特此前绝大多数的投资策略。
比如,巴菲特在自己的研究生导师风格影响下,早期偏向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廉价企业,通过在股价上涨时卖出从而获利。
而芒格却说:最好的投资就是对好公司的长期投资。
所以,在收购时思糖果之后,巴菲特就开始调转船头,开始寻找优质企业并长期持股,甚至是那些永远不抛出的好企业。
再比如,巴菲特早期收购公司后,会过分深度地介入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伯克希尔前身的纺织企业便是如此。巴菲特甚至曾表示“是我这辈子最糟糕的投资”。
而在芒格加入后,他们不再过分干涉公司管理层,而是在收购前就挑选管理人团队,收购后原封不动。
这让被收购者喜出望外:没有一家公司不希望投资人只出钱,不插手业务。于是,伯克希尔“钱多人好”的形象也传遍了美国商界,为他们之后的商业版图再敲下一块奠基石。
世间竟有这样一个读书人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里,没有不每天读书的,一个都没有。”
芒格不管去哪里,他的行李箱中,书几乎是常备品。
“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惊掉下巴,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 芒格有边走路边读书的习惯
鲜有人知的是,芒格曾罹患白内障,最终导致永久失去了他的左眼,且右眼也不断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芒格甚至开始尝试阅读盲文书。好在右眼最终情况良好,正常生活不成问题。
而爱阅读这一点,也真的让芒格成为了“行走的百科全书”。
长期以来,他和巴菲特之间的合作并非只是提供建议,更是综合了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诸多跨学科知识,比如正态分布、二八法则、误判心理学等等,从而对投资决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而这也是他的诸多语录能够直击人心的原因之一。
▲ 芒格的身边总是有书存在
芒格的“随性善良”也很出名。
他并不将慈善作为一项“指标”去完成,甚至有点“任着性子胡来”。
据传,早些年芒格在阅读了美国作家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后,大受震撼。不仅当即给自己的每个孩子都寄了一本书,甚至直接给作者送了一股伯克希尔的股票。
要知道,这一股现在的价值是54万美元。
此外,因为对第二任妻子的爱,芒格把妻子的母校、曾经工作的企业都捐了个遍。
而他的妻子则希望能给孩子们留下一些家产。芒格就干脆在2010年妻子去世后,公开宣称遵从妻子意愿,把大部分财富留给孩子们。
这样“吝啬”的声明,在美国“富豪界”里都是极其罕见的。但芒格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钱是我自己的,想怎么捐就怎么捐”。
他真的活成了小时候书里鲁滨逊的模样,不用在意任何人的看法。
甚至就在一个多月前,查理·芒格还将77股伯克希尔股票捐赠给了加州的一个图书馆和艺术博物馆,相当于4000多万美元。
这世间,竟有这么一个读书人:
他聪明、善良、正直,凭着自己的智慧、努力和耐心,如此干净地赚了如此多的钱,并且有世界上最完美的友情,最充实的人生,而且还如此地长寿,活到了99岁……
他这一生,无愧于‘传奇’二字。
“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先让自己配得上它
这个世界还没疯狂到会平白无故
去奖励一些毫不值得的人”
对伟大思想最好的致敬
便是学习他们的人生智慧
希望这些书,能让你更深入地了解
查理·芒格和他深邃独到的思想
芒格之道
[美] 查理·芒格
本书收录了查理·芒格1987-2010年在西科金融、2014-2022年在每日期刊股东会上的讲话。
书中芒格的讲话跨度长达35年,涉及大量当年国际或全美大事件,比如美国储贷行业危机、日本泡沫破裂、互联网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比特币及加密货币兴起、新冠疫情等。
讲话还包含了巴芒思想发展和投资生涯中的重要动向,如格雷厄姆和费雪的影响、跨学科的多模型思维、早期经历过的失败、所罗门事件、投资可口可乐、航空业遇挫、投资中国尤其是比亚迪等。
细读这些讲话,我们得以用年鉴回顾的视角,更加全面地领略到他的所思所想,追随他的投资与为人之道。
穷查理宝典
[美] 彼得·考夫曼 编
《穷查理宝典》是迄今为止全面介绍查理·芒格的投资、学习与人生心得的一本书,完整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与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
全书不仅为查理提及的人、事、物配上了相关图片,另有艺术家精心绘制的几十幅经典插画。这不只是一本智慧大全,更是一本典藏之书。
查理·芒格传
[美] 珍妮特·洛尔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杰出的投资思想家、伯克希尔的灵魂人物、51年年复合增长率19.2%的投资奇迹创造者。
本书作者曾8次参加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5次参加威斯科金融公司股东大会。本书包括对33位相关人士进行的44次采访记录以及芒格的演讲稿,其中75%的资料是首次批露。
本书通过对芒格本人、家人及密友长达三年的近距离了解和访谈,重现了芒格从律师成长为具有深刻洞见的投资家的人生经历,全面展现了芒格的投资和人生智慧,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全面提升思维决策水平的书。
R.I.P.
Charlie T. Munger
钟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