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停止互联网消费贷背后,乌鲁木齐银行IPO八年未果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MT4苹果版下载

  来源:新经济观察团

  11月6日,乌鲁木齐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0月1日起,已全面停止开展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包括联合贷、助贷)。这一主动收缩背后,是这家区域性银行经营转型期的写照。我们统计发现,2022-2024年,该行营收持续上升,但2024年业绩拐点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9.54%,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怪相。2025年上半年,业绩又出现增利不增收,持续引发行业关注。

  不仅如此,该行的不良率也在波动中有所上升,同时内部治理出现漏洞。近年来,乌鲁木齐频繁更换行长,管理层如同走马灯式轮转。在此背景下,这家自2017年就启动IPO步伐的城商行将何去何从?

  01

  三年营收表现亮眼,2024年迎业绩拐点

  乌鲁木齐银行是1997年12月20日在乌鲁木齐市原38家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由市政府出资控股组建的新疆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地方性股份制银行。成立时为乌鲁木齐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7月更名为乌鲁木齐市商业银行,2015年12月更名为乌鲁木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如今,依托98家营业网点和逾2300名员工,乌鲁木齐银行已构建起辐射天山南北的经营网络,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城乡居民,成为新疆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区域扩张与数字化转型的双轮驱动下,乌鲁木齐银行曾迎来一段高速成长期。2022-2024年间,该行营业收入连续攀升,从29.87亿元一路增至42.51亿元,展现出强劲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其资产规模也从2022年的1933.78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2278.54亿元,2025年上半年末则增长至2412.26亿元,同样表现不俗。

  不过,与营收的高歌猛进不同,该行的盈利状况却存在波动。2022年净利润为8.73亿元,2023年增长至10.35亿元,但2024年在营收再创新高的情况下,净利润却逆势下滑至9.37亿元,同比减少9.54%,出现增收不增利的困局。

  深入剖析2024年的经营状况,更能揭示该行困境的根源。2024年高达42.51亿元的营收,主要由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投资收益构成。

  其中,但是作为银行生命线的利息净收入却表现疲软,全年为24.91亿元,同比减少了1.84亿元,降幅6.88%。

  利息净收入的下滑,源于“一升一降”的挤压。具体来看,资产端,受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调、房贷利率政策调整以及对小微企业减费让利等因素影响,生息资产收益率走低;负债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揽储成本居高不下,压降空间有限。

  两相夹击之下,乌鲁木齐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2021-2024年,该行净息差分别为1.66%、1.39%、1.40%、1.20%,四年时间下滑了0.46个百分点。

  虽然2024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实现了1.17亿元、7.65%的温和增长,展现出一定的业务多元化潜力,但这点增量远不足以弥补利息收入的损失。

  最终支撑起乌鲁木齐银行全年营收规模的,是波动更大的投资收益2024年投资收益14.66亿元,同比2023年同期飙升150.6%,占总营收的比重也飙升至34.49%。

截图来源:银行年报

  而在过去几年,投资收益在该行的营收中占比一直不低。2021年至2023年间,该板块分别为4.11亿元、4.55亿元、5.85亿元,同比上涨818.32%、27.05%、28.64%,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2.30%、15.23%、16.93%。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核心主业承压的情况下,2024年总营收仍能冲高,但净利润却显著下滑。非利息收入的贡献可能伴随着更高的风险或不可持续性。

  进入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8.32亿元,同比减少17.93%;实现净利润7.52亿元,同比增长35.25%,又出现增利不增收的现象。可见,该行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02

  不良率高于行业均值,个人消费贷面临拓展压力

  审视该行近三年的不良率数据,是一条上下波动较大的曲线。截至2022年末、2023年末和2024年末,乌鲁木齐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58%、0.92%和1.95%。这意味着,在2023年实现资产质量短暂优化后,2024年不良率几乎翻番,创下三年新高。2025年上半年,该行不良率降至1.76%,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行业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乌鲁木齐银行的不良率水平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与之相伴的是拨备覆盖率的剧烈波动。2023年末,高达326.25%的拨备覆盖率曾显示出充足的抗风险能力。2024年末,这一数字骤降至178.97%,降幅超过147个百分点。尽管仍高于150%的监管要求,但如此剧烈的下降,表明风险抵御缓冲垫被显著削弱。

  联合资信在乌鲁木齐银行2024年的评级报告中指出,“2024 年以来,部分客户贷款违约,乌鲁木齐银行将其纳入不良 类,使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率均大幅上升,拨备水平有所下降,但仍满足监管要求。”

  数据显示,2022-2024年,该行个人贷款余额分别为215.45亿元、229.37亿元和243.3亿元,占总贷款的21.15%、20.58%、19.63%;2023、2024年个人消费贷余额(包含信用卡)44.16亿元、47.24亿元,占到个人贷款余额的19.25%和19.42%。

  报告指出,乌鲁木齐银行零售贷款余额呈波动态势,且占比较低,个人经营性和消费贷款面临一定的拓展压力,个人消费类和经营性贷款需求仍有待提升。

  据评级报告,在零售贷款业务方面,乌鲁木齐银行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较低。同时,该行持续深化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并借助互联网平台持续丰富网贷业务场景的建设,先后上线运营“雪莲 E 贷—平安普惠”、“雪莲 E 贷—马上”、“雪莲 E 贷—洋钱罐”等产品,扩大互联网线上贷款的放款量与覆盖面。但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景气度下行影响,当地个人经营性贷款需求不足,加之,2022 年,受监管对异地互联网(线上)贷款属地要求的限制,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有所下滑,使得乌鲁木齐银行 2022 年个人贷款余额有所下降,2023 年以来随着新疆地区内线上贷款业务展业策略逐步成熟,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规模逐步回升。

  可以看出,过去几年,乌鲁木齐在发展个人消费贷业务时也曾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而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通常通过助贷机构引流,银行作为资金方,对底层客户的风控参与度有限。一旦助贷平台筛选标准放松或经济下行导致共债风险爆发,银行将首当其冲承担坏账损失。2024年该行不良率的飙升,极有可能与此类业务的风险集中暴露密切相关。这也是该行在监管收紧下选择及时收手的原因。

  罚单也显示,2024年,乌鲁木齐银行也因为消费贷等业务被罚。同年4月,因“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理财资金投前调查及投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被罚140万元;12月,又因违反征信管理规定被重罚452万元。

  但目前从2025年不良率微降、拨备覆盖率回升上来看,乌鲁木齐银行主动切割互联网贷款的举措已经给资产质量赢得了喘息机会。

  03

  三年三换行长,IPO八年未果

  乌鲁木齐银行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和资产端的风险,内部治理问题,也是逃不过的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自2017年以来,乌鲁木齐银行行长一职已历经杨黎、任思宇、刘亚东等多人,显现出频繁的走马灯式轮转。从业内来看,若银行管理层不稳定,长期发展战略就很难有效延续,风险管理和合规文化也难以在全行上下扎根,为内控漏洞的产生和违规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不仅如此,乌鲁木齐银行主要股东还出现信用危机。公开信息显示,乌鲁木齐银行有10家股东。

  其中,该行第七大股东北京誉高航空设备有限公司于2021年4月28日成被执行人,执行标的约1.06亿元。2024年7月,颐和黄金制品有限公司持有的乌鲁木齐银行8403.7万股股权被上桌拍卖,起拍价是1.78亿元,仅为评估价的7折,一拍因无人出价而流拍。

  同年8月、9月,另有深圳君豪集团名下持有的乌鲁木齐银行1.181106%股权,因无人出价,一拍、二拍连续流拍。

  这样复杂的股权结构,也成为乌鲁木齐银行冲击资本市场的障碍之一。自2017年3月与海通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以来,这家新疆首家城商行的IPO之路已漫长跋涉八年之久,至今仍停留在上市辅导期。

  根据早期的辅导报告,监管机构明确指出了其“股权结构较为复杂”、“股东确权”和“股东适格性”等问题。如今,随着主要股东自身沦为“老赖”,其持股资格的合规性自然受到质疑;而大量股权被质押,也违背了上市公司对于股权清晰、稳定的基本要求。这些问题如今都在阻碍银行的上市进程。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新疆本土金融的重要力量,乌鲁木齐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初心使命。近年来,该行也在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优化科技建设、强化渠道管理、推进业务转型等方式,努力夯实发展基础。能否化危为机,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解决股权乱象、稳定核心管理层、重建市场信任,并将资源聚焦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唯有如此,这家深耕边疆近三十年的城商行,才能穿越周期的迷雾,重新赢得稳健前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