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重庆9月6日电(记者吴慧珺、王晓林、肖艳)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自贸试验区作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外贸外资发展的重要平台,已成为中国开展高水平开放的先导力量、深层次开放的开路先锋。
作为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目前正发挥区位优势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在西部带头开放、带动开放。重庆自贸区挂牌六年多来,两江新区充分利用全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中新示范项目核心区、重庆自贸区核心区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深入推进自贸区建设,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作为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两江片区下一步发展也更受各方关注。近日,新华财经记者专访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秦淑斌。
新华财经:两江片区是重庆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自然也承担着重庆发展发动机的作用。揭牌成立六年多来,您认为两江片区取得了哪些亮点成绩?对于重庆以及中国西部的发展起着怎样的带动作用?
秦淑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重庆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两江新区作为全市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区,高位推动新区重点产业发展、果园枢纽建设、创新项目落地,不断优化新区营商环境,扎实提炼自贸创新案例,着力推进自贸试验区两江新区片区各项工作出成果、见成效。
揭牌六年多来,两江片区开放型经济引领作用持续增强。累计新增市场主体38255家,注册资本5802.12亿元,占重庆自贸试验区49.52%和78.59%。2022年,落地招商项目55个,签约金额712亿元、占重庆自贸试验区25%;外贸进出口额2121亿元,占重庆自贸试验区41%;实际使用外资4亿美元,占重庆自贸试验区44%。
此外,两江片区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外贸新业态加快培育,跨境电商交易额占比超过全市的80%,居全市第一。以“保税+”等为主体的一批新业态产业初步形成,在全国第三批自贸区中率先开展的“保税+融资租赁”业务,累计引进保税租赁飞机9架,货值超过5.2亿美元。
与此同时,果园港枢纽作用持续发挥。果园港获批西部地区唯一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是内陆唯一具有“水港+空港”一区双核的综合保税区。2022年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货物总吞吐量超2548万吨,增长超过22%,集装箱量89万标箱,增长69%。2022年“沪渝直达快线”开行1096艘次,增长34%;西向中欧班列(渝新欧)常态化运行,2022年中欧班列(渝新欧)到发516班,增长30%;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发运持续放量,2022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到发488班,增长83%。
新华财经:“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是自贸试验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进行制度创新方面,两江片区形成了哪些更具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案例?
秦淑斌:两江新区时刻瞄准区域发展规律特征和目标定位,坚持用改革方法破难题、促发展,敢闯“深水区”,善啃“硬骨头”,累计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切实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两江新区已形成全国复制推广案例2个,占重庆全市7个推广案例的29%,占各区案例的50%。即:“市场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创新”,分别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三批、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全市复制推广案例11个,占全市89个推广案例的12.4%,占各区案例的40.27%。其中2022年新增6个,新增案例数全市第一。
比如市场综合监管大数据平台。平台以经济户口数据为核心,以电子地图为载体,发挥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优势,主要建成自贸区区域识别、市场主体分类监管、投诉举报指挥调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三维楼宇经济分析等模块,实现了内部业务工作和外部政企互动,全地域空间可视监管、全任务集中协同执行、全过程风险预警防控等功能。
新华财经:今年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十周年,也是贯彻落实“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开局之年。着眼未来,两江片区在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尤其从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角度,有哪些可以抢抓的重要机遇?
秦淑斌:从国内视角看,制度型开放将更好吸引和集聚创新型生产要素和高端生产环节。在全球要素分工下,高端生产要素和高端生产环节对规则等制度环境(交易成本)更加敏感,如创新、研发阶段一般都需要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较为完备的市场竞争制度体系。目前,两江新区的外资水平在全市的引领作用比较明显,全市占比始终保持在30%以上,自贸试验区FDI在全市占比40%以上,但总体上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和高端生产环节还不多。推进制度型开放对于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与增强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国际视角看,制度型开放将更好促进我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在国际分工框架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发展基础的差异,分别位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并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上实现无缝对接。目前,两江的外向型制造业仍然以笔电等加工贸易为主,处于产业分工的中低端,而且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及安全水平也面临威胁,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在货物出口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国内的科技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有质的提升。
两江自贸试验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但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未来,两江新区将进一步优化投资贸易机制,加强政策创新,加大压力测试,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参与记者高婷、常嘉璐、柳苏源)
编辑:刘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