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大会11月17日在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中国贸促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出席并致辞。
周卫东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2022年,我国整车出口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二;今年我国有望超过日本,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021年起,我国汽车出口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汽车出口表现出三个新特点。
新特点之一,我国整车出口在短时间内出现井喷,而且是量价齐升,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品牌价值开始得到认可。“类似的情况,我在20年前曾经亲历过。2002-2007年间,我国国内汽车市场也出现类似的井喷状况,市场规模每年新增100万辆以上。”周卫东提到。
新特点之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走向海外。周卫东认为,这一点尤为重要,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在下一阶段竞争中抢占了先机。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特斯拉。但周卫东认为,国产特斯拉主要是建立在我国本土供应链之上的,它应该被视为我国汽车产业的结晶,是我国汽车产业链已初步具备竞争力的体现。总体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不仅可以支撑起特斯拉,还能支撑起其他外资品牌。
新特点之三,我国汽车开始进入欧洲发达国家。周卫东表示,我国汽车出口海外地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遍布全球各大洲。与早期主要面向东南亚、南美、非洲等相对不发达国家市场相比,从2021年起,我国对“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对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出口均实现大幅增长。2022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汽车210.26万辆,同比增长45.4%,占总量的63.3%;同年,新能源汽车海外销售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英国、菲律宾。
周卫东随后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和企业正在加速国际化。首先,国内头部企业的出海之旅开始迈入海外建厂的新阶段。其次,零部件企业也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力求抓住电动化、智能化带来的产业机遇,成为全球领跑者。
最后,周卫东谈到了推动国际化大发展的三个因素。
一是得益于国内市场大,整车制造成本大大优于海外市场。特斯拉曾表示,中国产Model 3的单车产能投入比美国降低约65%。因此,国产车即便是在欧洲市场,在叠加高额关税、增值税等之后,依然能有成本优势。这种基于全产业链优势,是中国汽车人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坚持自主研发才构建起来的,也是我们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是得益于全球开始向电动化转型,我们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为14%,不过如果剔除中国市场的数据,这一比重仅为7%,而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8%。这种先发优势不仅体现在零部件单价低上,更体现在电池能量密度、续航里程等核心性能上。
三是我们率先发力智能化,智能化配置具备极强竞争力。在汽车+互联网后,车内语音交互、高清中控大屏、手机APP等智能化配置是国产汽车的标配,在海外市场上有着独特的竞争力。预计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我国的智能汽车有可能实现“降维打击”,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