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坡原创
先表达,再理解。这是一个我受益终生的理念,也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
说起来,最早应该是从汪丁丁老师那里学的。汪丁丁老师是搞经济学的,但他的知识面很广,我以前读他文章很多,虽然还是没搞明白经济学,但囫囵吞枣地从他那里进口了一些思维工具,对我帮助很大。先表达,再理解,也不是他的原创,而是他介绍的哲学家怀特海的思想。
汪丁丁原本的表述是这样的:
(1)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
(2)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这是反直觉的。我们通常以为,你得先把一件事想明白了,才能说明白。我们的家长、老师,也一直喜欢敲打爱发表见解的孩子。传统的儒家思想,就一直鼓励闷葫芦型人格。
比如你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最待见的学生是颜回。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从来不跟老师顶嘴,你以为他傻,但是他回去之后默默地反省提高,你又发现他其实不傻。跟颜回性格相反的就是冲动、耿直、有啥说啥的子路。孔子骂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不懂的不要瞎说。
但是按照怀特海的思想,你得先表达,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如果一个人无法获得表达的机会,他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一件事情。这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两种人。一种人从来不表达,越不表达越不会表达。另一种人喜欢表达,一开始他可能说得很粗浅甚至说错了,但是他天天说天天说,慢慢地就越来越在行了。
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怀特海是对的,孔子误导了我们,当然也可能是我们误读了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就不是闷葫芦,遇到什么都会说两句,而且他也很会说,所以才会留下那么多格言。他可能只是觉得,如果徒弟都像子路那样不配合,课堂纪律不好维持,所以才不断敲打他。
在现代社会,人的自我表达更加重要。我看见过好几次类似的帖子,说华人在美国社会竞争不过印度人,大家频繁提及的一点就是双方在表达能力上的差距。一到这个时候就有人说“光说不练假把式”,但平心而论,“说”和“练”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横空出世之后,我们将来跟人工智能沟通就是用自然语言。万事万物联上AI之后,谁的表达能力更好,谁的生产效率就会更高。
我们天天讲素质教育,很多人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文工团,学个琴棋书画有机会可以给别人助助兴,这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都工具人来培养了。其实在我看来,不管学美术也好,音乐也好,包括学数学、英语、编程,最核心的目的是打开一个新的维度,丰富自己、认识世界。丰富自己和认识世界是一体的,一颗非黑即白的心灵,不可能看见五颜六色的世界。而检验任何一项学习的方法,就是表达。
当我们接触不同领域的人,要判断对方是否有真才实学很简单,就看他能不能把本专业的事情深入浅出地讲明白。菜鸟可以把简单的事情讲得很高深,但只有高手可以把专业的事情讲得简洁明了。简洁明了是指主次分明,让人很快能够抓住重点。也有一种有害的简化就是“降维”,比如拿周易八卦来解释计算机的二进制。要学会区分江湖骗子和真正的高手。
在中国社会,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的表达训练是非常不充分的。举个例子,青春期男女普遍不知道如何跟异性说话,以至于要上网去找各种奇奇怪怪的课程,这应该是我们独有的问题了。
追究原因,首先是家长普遍不善于表达,所以当孩子一开始表现出表达的天性时,家长不知道如何引导应对,要么像孔子对子路那样处处打压,担心孩子野了不好管,要么就是把孩子的胡说八道误当成聪明有个性。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领着自家熊孩子,洋洋自得地说我们家孩子会说话,长大可以当律师当领导。他们甚至会把孩子的撒谎当成一种天赋来炫耀。不排除这样的孩子确实能够当上律师和领导,但这不是我们关心的表达能力。
所以中国孩子长大之后,经常变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会表达,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争取应得的机会;另一种是学会了一肚子歪门邪道的表达方式,轻则油腻可憎,重则为非作歹。我们最缺少的人格类型,就是既有过强的专业能力,又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的成年人,他们才构成一个社会的中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