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降25个基点

小小MT4 来源:广州日报 °C 栏目:金融资讯

转自:广州日报客户端

时隔不到三个月,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即将落地,多家全国性银行将于9月1日起调降定期存款利率。有国有大行市级分行已收到相关通知,幅度方面,存款期限越长下调幅度越大,且3年期、5年期下调幅度高于上一轮。其中,1年期下调10个基点,2年期下调20个基点,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下调25个基点。而另有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则向记者推荐存款产品,建议趁降息前购买存款,以锁定目前的利率水平。

时隔不到三个月再度降息 降幅大于上一轮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此轮存款利率下调一旦落地,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需要和市场形势做出的第三轮主动调整存款挂牌利率。此前,主要商业银行分别于2022年9月、2023年6月主动调整存款挂牌利率,并陆续带动中小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是2022年4月建立的,旨在引导各银行参考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截至8月31日,主要商业银行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分别为1.65%、2.05%、2.45%、2.50%,实际存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点。

记者对比发现,上一轮银行主动调整存款挂牌利率,即今年6月,同样是存款期限越长下调幅度越大,彼时,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个基点至0.20%;2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2.05%;3年期和5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均下调15个基点,分别降至2.45%和2.50%。

分析:银行净息差承压状态难改

由于当前存款利率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报价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这也是本轮降息的原因。LPR今年进行了两次调价,6月20日,LPR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品种均下调10个基点;8月21日,1年期LPR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为4.2%,保持稳定。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上半年虽然落地了多项负债成本管控举措,但由于定期存款难以即刻完全实现重定价,负债端的改善程度相对有限,难以对冲LPR报价连续下调及存量贷款滚动重定价等对资产端定价的挤压。商业银行净息差承压状态难改,后续政策层面和商业银行均具有继续引导存款利率下调的必要。

某股份制银行分析人士也表示,对于新一轮的存款利率下调,市场已有充分预期,一方面,近年来部分银行净息差压力增大,部分银行净息差已经跌破1.8%监管合意水平,部分银行充分利用市场化存款利率机制,主动管理负债,稳定净息差;另一方面,银行主动管理负债,合理降低存款产品利率,为银行接下来继续让利实体经济,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就业和内需,推动经济加快恢复。“按照目前部分中小银行同样面临净息差压力等,预计随后中小银行将陆续跟进。”该分析人士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8月17日,人民银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需保持合理利润和净息差水平,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8月18日,三大金融部门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电视会议再次强调,发挥好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切实发挥好金融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而降息后,居民投资应该注意什么呢?周茂华建议,居民应理性看待目前国内宏观经济、金融所处的特殊阶段,普通投资者需要适度调降金融产品收益预期,同时,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投资者需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高收益对应的高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可以在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需求情况下,多元化投资组合。

延续了下滑态势银行净息差承压

那么,目前银行净息差压力如何呢?

记者梳理发现,六大国有银行的净息差在上半年延续了下滑态势,除中行外,其余5家的净息差降幅较大。原因是受LPR下调、市场利率整体走低以及存款定期化延续等因素综合影响。

截至6月末,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交行的净息差同比分别下降31个基点、30个基点、36个基点、9个基点、19个基点、22个基点。

在近日多家上市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不少银行高管预测下半年净息差仍有收窄压力。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LPR的下调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确实对各银行净息差形成一定压力,具体影响幅度和节奏因各家银行产品期限结构差异而不同。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也表示,未来息差是否下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LPR有没有继续下行的政策性要求;二是存量房贷规模如何调整。“如果存量房贷的利率维持现状,息差下降的压力则不是很大;如果下调的话,可能目前息差还是维持不住的。”刘建军称。

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谈及如何稳息差时表示,“受益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的持续释放,预计后续存款成本压力将得到一定缓解,我们有信心继续保持存款成本的比较优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林晓丽 王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