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的旅游方式是什么?
答案一定少不了city walk,城市漫步。
百度指数显示,从7月中旬起,city walk的搜索指数拔地而起,并且一路飙升。
City walk据说起源于英国伦敦,指的是在城市里随意探索漫步,也可以是按照规划的线路,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了解城市中的人文、历史建筑景观。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与到知名景点走马观花不同,city walk更像一种慢旅游,能更加深度细致地感知一个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而对天天生活在此的人来说,或许city walk也是一种让本地居民以新视角体验这座城市的方式。
2022年,在某生活方式平台发布的《2022年十大生活趋势》中,city walk位列第五位。
当然,不管怎么赋予city walk以深刻的含义,在一些人看来,这仍然只是给“压马路”“街溜子”找了一种文雅的说法。
但city walk的走红也并非一件莫名其妙的事,从城市基础设施的角度出发,这背后是国内城市商业空间不断进化的表现。
在city walk的概念走红前,国内已有多个城市出现了网红路。
有的网红路是因为有网红店聚集,有的本来就是知名商业街,还有的是因为出现了比较有特色的人造景观。
像是上海的武康路、安福路,北京簋街,苏州淮海街等等,都是近年来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网红街道。
不管是旅游还是日常出行,当下的消费者很显然更希望体验个性文化,如果有本地文化的加持就更胜一筹。
比起主干道、商业街,那些小街小巷更能承载游客、消费者对深度体验的追求。
这就是所谓的“后街经济”。
后街一般都是大型商圈边的支马路。作为主街、商圈的延伸与补充,后街也是城市完整商业生态的一部分。
全球大城市的著名商圈或是主街旁,都有着名气不小的后街。
例如美国知名的纽约第五大道,其后街群由20余条支马路组成。在这些后街里,不仅有着咖啡馆、书店等创意空间,也有着500家左右的科创企业,因此被称为与硅谷对应的“硅巷”。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重视后街的作用。
作为city walk在国内的“发源地”,上海在2018年发布《静安区南京西路后街经济战略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后街经济”,对南京西路商圈1.8平方公里内的11条后街进行升级改造。
2019年,北京的王府井商业区也针对后街进行改造,提“一院、两街、多节点”的改造方案。
今年重庆发布的《渝中区后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渝中目前已建成5条街巷,待开发街巷达33条,业态以餐饮和文创艺术为主。
当然,与商业街一样,各地后街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遭遇“千街一面”的困境,或是追求短期效益、粗放经营。网红店千篇一律,店面更替频繁,难以形成独特的核心吸引力。
所以想要打造好的长期的后街文化与经济,需要当地职能部门、商家与社会的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