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缪氏饮食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的缪氏川菜是已经发展了33年的老品牌。2022年,缪氏川菜遇到了资金难题,其创始人申请了“微业贷”,通过便捷的手机操作快速获得了资金支持,“微业贷”还为其提供免息券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作为微众银行2017年推出的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已经吸引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超410万家小微市场主体申请,累计授信客户超120万家,累计授信金额超1.3万亿元,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企业占客户总数的比例超70%。
这是微众银行以数字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缩影。自2014年开业至今,微众银行就以科技为核心发展引擎,致力于用金融科技构建普惠金融新业态、新模式,专注地服务传统金融模式难以企及的长尾客户,让更多的老百姓和小微企业也能平等有尊严地享受金融服务。
九年的创新探索和实践,让微众银行已成为中国首家,更是世界领先的数字银行,截至2023年中,其个人有效客户数就已超过3.7亿。通过数字金融创新和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微众银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成熟、可持续的数字银行道路。
以数字金融创新,践行“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五年要基本建成高质量的普惠金融体系,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实现新提升。
但是,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家庭提供有效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都存在极大挑战。
而数字金融,则能大大增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原生数字银行,选择以科技自主研发的道路,打破金融科技的‘不可能三角’,专注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证明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以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等代表的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克服地理障碍与传统风险评估的盲点,实现以较低成本向小微企业和各地各类人群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者提供较为便捷的金融服务。
数据显示,微众银行已经将单账户每年IT运维成本降低至2元,不到国内外同行十分之一的水平。
而该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离不开科技的赋能。
长久以来,IOE技术架构,即IBM(国际商用机器)、Oracle(甲骨文)和EMC(易安信),是银行业的标准配置和唯一选择,其组成的系统一度被视为大型金融企业后台的“黄金架构”。
但是,传统的IOE技术架构在扩展性、敏捷度上难以匹配微众银行服务普惠群体、小微企业的需求。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众多的高频交易场景让传统IOE系统不堪重负,且受到国外厂商定价权影响,银行业去IOE,实现IT架构国产化的呼声愈高。
因此,微众银行通过自主研发,基于“开放蜂巢Openhive”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基于安全可控技术的全分布式银行系统架构,首次突破了银行核心系统对海外技术如“IOE”的依赖。其高可用、高弹性、高扩展的特点使得微众银行能够支持海量的客户规模及高并发的交易量。该系统上线以来,实现了24*365无间断运转,目前已成功服务超过3.7亿客户,实现单日金融交易峰值超10亿笔、产品可用率达到99.999%的系统处理能力。
自成立至今,微众银行科技人员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历年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约达10%,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600项。
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创新,微众银行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用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例如,微众银行现在的客服语音应答中,98%的日消息通过机器人客服处理。此外,微众银行在小微企业金融方面也大量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小微信贷的突出特点是单户、单笔利润较少,商业银行在做该类业务时,首先需要准确识别它是不是小微企业,是否符合小微企业定义。其次是小微企业单笔业务规模较小,能投入的资源很有限,若使用人力逐笔核实会消耗大量成本,甚至会出现成本和收益倒挂。因此,微众银行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化解上述难题。
三大数字化手段,深入服务中小微企业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已达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6107万户,同比增长13.3%。自2013年将“发展普惠金融”确定为国家战略,十年来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业内人士指出,在模式上,主要的品类往往还是贷给小微企业的老板个人,不是企业作为主体的贷款,而是老板的个人经营贷。必须要老板个人财产,如房产、厂房作为抵押,这类贷款规模很广泛,是普惠金融中的一大类,但最大的缺点在于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
普惠金融的另一模式类似社区银行,更多靠人工下沉到具体客户那里做尽调,摸透风险,找到客户。这种模式摆脱了对抵押物的依赖,但是对于地域、人员、亲缘关系的需求较高,同时对银行从业人员的数量,包括能力、道德标准等要求都更高。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虽然摆脱了对抵押物的依赖,但覆盖半径有限。
面对这些问题,微众银行尝试用数字化破解难题。多年的探索实践,让微众银行依托数字化大数据风控、数字化精准营销、数字化精细运营的三个数字化模式,走出了一条“成本可负担、风险可控制、商业可持续”的小微模式道路——“微业贷”模式。
具体来看,通过数字化大数据风控,微众银行摒弃了简单的基于对抵押物的依赖,而是以数据、模型来识别企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这解决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最大风险,在提升融资效率的同时将违约概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其次,通过数字化精准营销,能够以更快的效率,在更合适的时机,找到更精准的目标客群。在服务好存量市场的基础上,持续以较快的速度去挖掘增量市场。
再者,通过数字化精细运营,让客户存续服务周期更长,还会在较长的生命周期内,主动根据客户接还款行为的变化,主动调整信贷额度、降低利率等,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从而延长客户的存续服务周期。
首贷户是衡量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一个重要指标。截至目前,“微业贷”超过50%的授信企业客户都是在银行没有过企业贷款记录的“征信白户”,2020年、2021年两年新增企业贷款首贷户达到10万户,2022年全年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6.2万户,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扩面增量、降本增效。
不仅如此,“微业贷”还延伸出了服务科创型中小微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无接触的数字信贷服务。
针对科创企业重研发、轻资产等特性,微众银行打造了专注于服务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双创”主体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创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6月末,已吸引近32万家科创企业申请,已申请企业占所在地区科创企业总数的比例最高达1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地的渗透率超25%,累计授信超2600亿元。
针对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特性,微众银行打造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呈现出依托但不依赖重点企业、不需要确权保理质押的特色,满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6月末,“微业贷”供应链金融为30个国家重点产业链提供数字化金融支持,与超400个品牌合作伙伴达成长期合作,服务超20万家经销商和供应商,共同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以“让金融普惠大众”为使命,满足普罗大众的金融需求
除了践行普惠,服务小微,依托于金融科技创新上的持续突破,微众银行还打造了“微粒贷”“微众银行财富+”等创新型的数字金融产品,来深入服务海量的大众客户。
2015年,微众银行推出的首款互联网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作为一款全线上、纯信用、随借随还的小额信贷产品,能够提供便捷的信贷、账户、存款及理财服务。而这部分用户中,很多人都是过往传统金融服务所未能覆盖的。
至2022年末,“微粒贷”约46%的客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逾81%的客户为非白领从业人员,约85%的客户为大专及以下学历,约17%的客户为“首贷户”(此前无人行信贷征信记录),为各类人群提供了平等、优质的消费信贷服务;“微粒贷”笔均贷款金额约7600元,约70%的客户单笔借款成本低于100元,有效满足各类客户小额、灵活的消费信贷需求。
作为数字银行,微众银行还借助数字化特性和金融科技优势,通过将微粒贷业务核算落地的方式,定向为县域贡献税收,相关税收由当地政府投入各项乡村振兴帮扶项目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2022年底,微粒贷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已落地全国47个县域,其中包含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项目整体上线以来累计贡献增值税超23亿元。
此外,2022年11月底,微众银行还升级了财富管理服务,推出“微众银行财富+”品牌,从产品引入、上架、销售三大模块优化产品管理体系,并打造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理财师管理机制,为不同资金状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和不同投资理财需求的用户精选各类产品,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选择。帮助客户在净值化市场中做好资产配置,支持更广泛群体实现财富保值增值,助力人们实现美好生活愿景。
截至2023年7月,“微众银行财富+”已与107家机构开展代销业务合作,代销产品超3400只。
结语
近年来,我国数字金融发展成就卓著,移动支付、数字信贷、央行数字货币、金融科技创新能力、金融科技企业价值等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而作为我国首家数字银行,微众银行俨然是数字金融的典型代表,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卓著成就。秉持着“让金融普惠大众”的使命,微众银行将继续发挥数字化水平和能力的优势,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流程和产品,做好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业服务,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