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专家解读希音商业模式 旧产业正在受到冲击

小小MT4 来源:新浪财经 °C 栏目:金融资讯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发自瑞士洛桑

  原定于11月26日(周三)针对希音(Shein)是否能在法国市场继续运营的听证会,延期到了12月5日。据说是因为法国政府那边收到的一些文件出现了程序上的问题。法国之前有意对希音网站进行为期3个月的整体封禁,但依然需要法院判定是否要准允这一举措,且要符合欧盟法规。

 与此同时,在法国的推进下,欧盟也在探讨是否要针对电商平台做出更严格的约束。

  值得推敲的是,按照欧盟的现行法规,线上销售平台作为“中介”,并不需要直接对平台上第三方销售的产品负责,但平台有责任要在第一时间将非法和不合规的产品移除。根据这条法规,法国也做出过官方回复,他们认为希音在技术层面相当成熟,这个平台可以在生产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所以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经济层面,他们都有能力进行产品核查。可是事实他们并没有这么做。

  关于希音是否还可以在法国市场继续运行,电商平台接下来在欧盟还会面临多么严格的监管规则,仍是一个争议话题。在近几个月以及在过去一两年之内,法国不断有中端时尚品牌陷入经营困局,传统小商铺和实体店铺逐渐衰落,这让公众将矛头对准了网上电商。

  所以这个在过去两个月在法国犯了众怒的希音,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商业模式?希音的法国危机可以给其他出海企业什么启示?

  ——电商平台销售已成为全球时尚业趋势

  新浪财经日前对话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管理学教授,未来准备度中心主任俞昊(Howard Yu)。该中心最新一期的《2025 年未来准备度指标(Future Readiness Indicator)》显示,在时尚板块,以平台运营为商业模式的品牌显示出了柔韧度,而那些没有及时调整商业模式的传统品牌,与现代消费者日益脱节。

  全球时尚产业电商平台销量去年已经达到了7810亿美元,并有望在2030年超过1.6万亿美元。这其中手机app销售额达到七成。

  在高端品牌主打生活方式和全产业线时,一些中端品牌越来越陷入困境。快时尚的打法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正在改变欧洲的商业业态,比如实体门店的萧条,本地制造业腹背受击,令当地陷入阵痛与困惑。

  “当我说中端品牌’的时候,指的是那些还在用旧打法、既没有拥抱超奢侈路线,也没有像 Shein 那样做到供应链完全透明、自动化的品牌。结果就是——它们被卡在旧商业模式里。例如一些中端品牌,依然按照之前传统的快时尚方式,先设计,然后外包到中国或印度生产,六个月后产品回到门店。然而这种模式已经崩塌了,不再可行。

  ——超快时尚“微批量”冲击传统品牌

  俞昊教授认为,Shein的商业模式会引发争议是意料之中的——无论是从环保,对传统商业冲击,还是监管层面。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Shein 教给世界一个重大经验:“原本很复杂的工作,可以被拆解成微任务,在全球范围内分发;人工智能可以用来协调这一切。”

  “Shein 擅长扫描社交媒体,找出什么是’爆款’。然后把设计元素拆成微小模块,交给全球的年轻设计师,做小批量试产,再依靠自动化优化,看哪些款式能跑出来。”

  这一切都是“微批量”的逻辑。

  Zara 理解并学习了这一点,把它纳入自己的基因,这很有意思。

  “Zara 是一个有趣的反例。它永远不可能像 Shein 那么快,但也没必要那么快。它的优势在于其全球性的线下门店网络——不仅跨洲,而且遍布世界各地。所以他们的做法是利用门店、利用 AI、扫描社交媒体等方式加速反馈循环。”俞昊分析说。

  比如,Zara每天要通过AI搜索分析社交媒体上超过三百万张图片,来预测接下来的流行趋势,85%的产品都在当季生产完成,大幅度减少过量生产以及库存。

  “它在这方面不如 Shein 那么激进,但它用庞大的实体网络弥补了这点。实体店不仅吸引客流,也作为观察消费者行为的’传感器’。”

  所以结论就是,虽然Zara 没有做到Shein的极致,但逻辑是一致的——与传统模式相比,它更快速、更灵活。

  “当然,除非你是爱马仕那样的品牌,可以坚持老方式,但只要你面向大众市场,就必须改变。”俞昊强调说。

  ——出海中企正在经历陡峭的学习曲线

  俞昊也提到,Shein的案例,说明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条陡峭的学习曲线。商业营销要本地化,请明星或者网红代言不够,仅仅做政府方面的游说也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文化上的本地化与相关性。

  “要真正成为当地文化现象,让人们发自内心喜欢你。”俞昊说。

  “Shein 也提醒了中国企业:大家都想“走出去”,需要塑造积极的品牌形象,甚至成为当地品牌。”

  俞昊认为,我们已有成功案例,海尔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全球企业,它为不同国家打造本地品牌,以至于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买的是海尔旗下的产品。GE 家电在美国的市占率第一,但几乎没有美国人知道这是中国所有。”

  这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其中一种方式。当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必须要先打开欧美的市场,很多企业在东南亚,非洲和南美同样做的风生水起,发展空间更大。

  俞昊认为小米也是中企品牌塑造的典型,这个品牌在印度非常强势,做足了本地化的功课。当地消费者是真心喜欢小米品牌,是因为觉得这个品牌和自己相关。

  “真正的品牌建设需要时间,看看任天堂、索尼,它们花了几十年建立国际品牌。现在中国的优秀品牌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企业必须真正了解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时间的积淀。”

  “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一直非常领先,但现在我们看到——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其他公司——下一步要努力把品牌本地化、可爱化、亲和化。让当地消费者’喜欢你’。我认为这就是关键。”俞昊对新浪财经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