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港股赌局:高负债并购“失血”,国际化能否破解增长魔咒?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文轩观察

  国际化绝非解决当前困境的救命稻草,反而更像是一场需要更多资本投入的新一轮豪赌。

  启动港股上市,中国母婴零售龙头孩子王301078.SZ)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1118日,公司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全部港股上市议案,计划发行不超过总股本15%H股,募资用于海外拓展、收购、数字化升级等领域。

  与公司宏大资本野心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其持续低迷的二级市场表现,以及对畸高商誉与激进策略的深切忧虑

  业绩与股价“冰火两重天”

  孩子王资本市场表现与其阶段性业绩数据正上演着一场显著的“冰火两重天”。

  回顾其上市后的发展轨迹,业绩波动极为剧烈:自2021年登陆创业板后,公司便遭遇了“三连跌”,归母净利润在2021年至2023年间累计下滑幅度惊人,尽管之后凭借并购并表与政策刺激等因素实现反弹,但其利润规模仍远未恢复至上市当年的水平。

  2025年前三季度,孩子王虽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营收73.49亿元,同比增长8.1%,归母净利润2.09亿元,同比大增59.29%,但市场并未就此买账。

  其股价自20223月触及26.67元的历史高点后,便进入了漫长的下行通道,截至1119日午盘报10.79元,较年内高点回落近四成,总市值也大幅缩水至136亿元。

  这种背离引发投资者的广泛质疑。有投资者直言“股价走势与其业绩不符”,更有声音质疑“业绩这么好,不应该股价这样一直下跌”。

  仔细分析发现,其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乐友国际等项目的并购并表,叠加短期政策红利对消费的刺激,这种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未能有效提振市场对其长期盈利能力的信心。

  2023年收购的乐友国际虽在并表后推高了公司的整体营收盘面,但其自身的经营质量却出现了下滑。

  这暴露出孩子王在并购后整合不力、协同效应未达预期的现实难题。

  在投资者看来,这份“双增”的三季报背后,隐藏的是公司通过外延式扩张粉饰报表的痕迹,以及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的隐忧,这正是其股价与业绩持续背离的深层次原因。

  激进并购埋雷:19亿商誉与债务压顶

  为实现经营数据快速增长,突破母婴零售主业瓶颈,孩子王近年开启了一场激进的“买买买”模式,试图通过外延式并购快速构建亲子家庭生态版图。

  2023年起,公司先后分步收购了行业领先的乐友国际,以夯实母婴零售基本盘;随后在2024年斥资1.62亿元将幸研生物纳入麾下,借此切入成人护肤美妆赛道。

  今年6月更是以高达16.5亿元的代价收购丝域实业65%股权,强势进入养发护发领域。这一系列密集的资本运作,清晰地勾勒出公司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急切心态。

  然,频繁的并购在迅速做大规模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财务隐患。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商誉的急剧膨胀。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孩子王的商誉账面价值已高达19.32亿元,较去年同期暴增147.1%,占净资产的比例显著提升。

  这其中,仅收购丝域实业一项,因合并日资产评估尚未完成,便暂时形成了巨额的新增商誉。这笔高悬于账面上的19亿商誉,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未来的减值风险将直接取决于被收购公司的业绩兑现能力。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骤然攀升的债务压力。为支撑大规模的收购,孩子王不得不借助外部融资,导致其负债规模急剧扩张。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短期借款为1.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大幅增长41.46%9.49亿元,而长期借款更是飙升125.35%,达到20.4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整体有息负债规模已远超同期账面上的货币资金,这不仅加剧了公司的利息负担,蚕食利润,更使其面临着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与流动性风险。

  高企的商誉与沉重的债务构成了孩子王前行道路上相互关联的两大“地雷”。在自身财务状况已然捉襟见肘之际,孩子王此番赴港融资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整合阵痛与主业困局:内外承压的增长瓶颈

  在孩子王雄心勃勃的并购版图中,对乐友国际的收购本是构建其母婴零售帝国至关重要的一步。

  这场备受瞩目的整合正经历显著的阵痛期。核心经营数据的下滑直观地反映了挑战:2025年上半年,乐友国际直营店坪效同比下滑9.69%5241.61/平方米,店均销售收入也下降5.45%

  面对行业质疑,孩子王将原因归结为组织架构的调整,事实上这恰恰暴露了双方在团队、系统与管理文化融合上的复杂性,整合过程中的任何动荡都直接冲击了门店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

  更迫在眉睫的是由此引发的业绩对赌压力。历史数据显示,乐友国际在2023年及2024年虽以102%104%的完成率勉强达标,但其业绩增长的韧性已显不足。

  进入2025年,其核心并购项目乐友国际业绩对赌压力骤然增大。数据显示,乐友国际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369.88万元,相较于其全年高达1.18亿元的税后净利润对赌目标,完成率不足30%

  这意味着乐友国际需要在下半年完成超过8400万元的净利润,任务极其艰巨。

  一旦对赌失败,孩子王不仅将面临业绩补偿的法律纠纷,更需对收购乐友所形成的7.82亿元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资产减值,从而严重拖累公司整体盈利。

  孩子王之所以急切地通过并购寻求突破,根源在于其核心主营业务正面临难以逾越的增长天花板。

  尽管公司通过收购布局美妆、养发等多个新领域,但其营收生命线依然高度捆绑在奶粉这一单一品类上。2025年半年报揭示,奶粉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高达55.51%,这意味着公司的业绩命脉与婴儿“口粮”的销售情况深度绑定。

  然而,这条生命线正在承受巨大的压力,其毛利率同比下降1.38个百分点至17.21%,该品类盈利能力的持续恶化。

  这种恶化源于宏观与行业层面的双重挤压。在出生率持续波动、母婴市场整体步入存量竞争的背景下,奶粉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

  线上电商平台的常态化价格战与线下多渠道的分流,不断侵蚀着母婴零售商的定价权和利润空间。孩子王试图通过赴港上市融资来推进国际化,以突破国内市场的内卷困局。

  其在国内验证成功的“大店+会员”重度运营模式,在海外市场将面临渠道结构、消费习惯与育儿理念的显著差异,本地化重塑需要巨大的资本与时间投入。

  在其国内主业盈利承压、自身资金链已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场寄托于港股募资的国际化征程,无疑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远航。

  港股上市:资本的新一轮豪赌

  在孩子王宣布启动港股上市计划的同日,其A股市场的表现却尽显疲态。

  截至20251119日午盘,孩子王股价下跌2.11%,报收10.68元,总市值缩水至134.7亿元。

  这份低迷数据,与公司奔赴香港资本市场的勃勃雄心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照。公司董秘对外宣称,赴港上市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亲子家庭服务品牌”,但在国内增长见顶、核心业务盈利持续承压的现实困境下,这场国际化征程更像是迫于无奈的被动突围,而非主动的战略扩张。

  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于,此次H股募资能否真正支撑其庞大的海外野心。根据规划,募集资金将用于海外拓展、收购及品牌推广。

  然而,孩子王所擅长的“大店+会员”重度运营模式,在海外市场面临着渠道结构、消费习惯与本地化运营的巨大挑战。

  重新搭建海外渠道网络需要持续、巨额的资金投入,公司目前综合负债已远超其货币资金储备。在此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下,募集资金能否足额到位并有效支撑其国际化的长期投入,仍需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除了自身业务挑战,孩子王还需面对不同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差异。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对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及分红政策有着更为审慎的要求。

  相较于A股市场对成长性题材的追捧,港股对于母婴零售这类传统线下业态的估值通常更为保守。孩子王畸形商誉和激进的并购策略,可能会被国际投资者视为潜在的风险点。

  因此,即便成功搭建“A+H”双融资平台,孩子王能否讲出一个足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并获得其估值认可的新故事,无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孩子王的港股征程,本质上是一场在高商誉、高负债与低估值之间寻求的艰难平衡。企业病症不除,即便成功登陆港股,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市场对其长期盈利模式和资产质量的质疑。

  国际化绝非解决当前困境的救命稻草,反而更像是一场需要更多资本投入的新一轮豪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