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汽研究院
明年将是中国汽车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
作者|陈艳
编辑|苏瑞琦
数字可以粉饰,但财报总能映照现实。
2025年虽已接近尾声,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却并未缓和,反而在持续洗牌中迎来更深层的角力。
随着吉利汽车昨天财报数据的公布,各大车企相继亮出三季度“成绩单”。这份成绩单所呈现的,远不止盈亏数字,更是对行业发展路径的一次集中透视,这里有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预警,也有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的担忧。
整体来看,九家整车企业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部分企业表现亮眼,而部分则陷入困境。其中上汽集团、奇瑞、长安汽车和吉利营收净利双增长,展现出较强竞争力与良好运营状况;赛力斯长城汽车“增收不增利”,营收增长但利润未同步提升,或与成本控制、市场竞争加剧有关;东风汽车营收承压却实现利润增长,找到盈利突破口;广汽集团、北汽蓝谷持续亏损,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对此,华汽研究院智库专家指出,明年车企将集体面临困境,这并非个别企业的难题。今年年底,受补贴政策推动,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明年市场,生产量远超出货量,多出的部分积压为经销商库存,各车企均受到波及。而且,当前即便行业龙头企业,销量也难以再实现增长。
“从产能与需求角度看,中国汽车年需求量仅3000多万台,产能却高达6000万,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依赖出口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出口形势却日益严峻,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壁垒等因素,都给车企出口带来诸多阻碍。”上述智库专家表示。
九家车企财报简析几家欢喜几家愁
2025年第三季度,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481.3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75%,展现出良好的业务拓展态势。然而,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为23.71亿元,同比去年同期下降1.74%。综合来看,赛力斯2025年第三季度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单季盈利表现有所放缓。
长城汽车在第三季度实现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1%;归母净利润为22.98亿元,同比下降31.2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8.94亿元,同比下降30.23%,呈现出“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对于收益出现的波动,长城汽车在财报中将其归因于公司在渠道建设、新车型与新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战略性投入增加。
北汽蓝谷作为北汽集团新能源板块的核心载体,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67亿元,同比微降3.45%,归母净利润为-11.18亿元,同比亏损收窄约41.77%;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1.39亿元,同比亏损收窄约41.30%。尽管北汽蓝谷仍亏损,但亏损幅度大幅收窄,经营效率实质性改善。随着高端车型放量与规模化效应深化,北汽集团正以“双品牌驱动+技术协同”战略,在新能源赛道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龙头”,第三季度营收1949.85亿元,同比下降3.05%;归母净利润78.23亿元,同比下降32.60%;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8.91亿元,同比下降36.65%。利润下滑,研发费用高是重要原因,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437.5亿元,同比增长31.3%。
广汽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呈现出复杂且具挑战性的态势。从营收层面看,合并营业总收入达243.18亿元,虽同比下滑14.62%,但环比增长6.98%;归母净利润为-17.74亿元,同比下降27.0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8.30亿元,同比下降19.42%。
上汽集团在2025年第三季度交出了不错成绩单,第三季度总营收达1694.03亿元,同比增长16.19%;归母净利润20.8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44.8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92亿元,同比增长约5699.86%。利润大幅提升,得益于多方面举措。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成为拉动销量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奇瑞汽车在2025年第三季度同样成绩斐然,实现营业收入2148.33亿元,同比增长17.94%;净利润143.65亿元,同比增长28%。这既源于销量规模扩张,也得益于内部成本控制优化。此外,其新能源车型表现惊艳,主品牌瑞虎系列凭借技术稳居SUV市场前列,而捷途品牌则以“旅行 +”定位领跑细分市场。
长安汽车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达422.36亿元,同比增长23.36%,归母净利润7.64亿元,同比增长2.13%,营收端增长显著。利润承压主要因销售费用激增及政府补助减少,为抢占市场份额,长安汽车加大营销投入,前三季度销售费用同比激增56.25%。
吉利汽车2025年三季度营收892亿元,环比增长15%,同比增长27%,单季收入创历史新高。核心归母净利润第三季度达39.6亿元,同比增长1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06.2亿元,同比增长59%。截至2025年10月底,吉利汽车已实现年内销量247.7万辆,全年销量目标300万辆,完成率达82.6%。
淘汰赛加速到来车企集体面临转型困境
从各家车企的三季度财报中可以看到,当下,中国汽车行业已进入“扩容增效”与“成本博弈”的关键阶段,海外市场的拓展以及研发投入的程度将成为影响接下来企业营收走向的关键因素。
“明年将是中国汽车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没有强大盈利能力,企业生存将异常艰难。”在吉利汽车2025年三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直言不讳。
李东辉分析指出,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造车新势力众多。除小米外,多数新势力发展已有五六年,甚至七八年。今年虽有国家政策支持、市场购买环境良好,各新势力销量大幅提升,但盈利者寥寥无几。
然而,就在李东辉发出警告的前几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行业痛点,他指出,无论是纯电还是增程,目前都未形成商业闭环。若10年后仍无法闭环,产业前景堪忧。国家虽支持新能源产业,但长期依赖财政补贴如同“啃老”,这种模式不可持续。
未来,政府补贴的有形之手逐渐退回,而代表市场竞争的无形之手将接过主导权。这虽然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走向成熟,是健康发展的起点,但对于部分车企来说,明年也将成为大浪淘沙的关键一年。
华汽研究院深入分析当前车企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行业分化加剧。头部企业凭借销量增长与新能源转型实现营收提升,而部分车企却利润下滑或增收不增利,市场格局呈现两极分化;
二是市场竞争与成本压力并存。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价格战使利润承压,同时政策红利退坡、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供应链中断风险,进一步增加了车企的成本压力;
三是研发投入与转型布局影响深远。头部车企加大研发投入,虽短期利润下滑,但为技术储备和长期竞争力布局。同时,车企加速智能化与高端化转型,但品牌高端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是海外市场成为新增长极。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加速海外布局,海外销量大幅增长,为突破国内竞争、拓展市场份额提供了新方向。
变局之下,每家车企都没有办法安稳的坐在舒适区,中国汽车市场的角力即将进入最后阶段,战略定力和底蕴强的企业将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