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剧透”锂电池产品进展 融资客已提前押注这些股(名单)

小小MT4 来源:滚动播报 °C 栏目:金融资讯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11月12日,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开幕,本次大会共签约项目180个,签约总金额达861.3亿元,涵盖动力电池、新型储能、光伏、数字经济等绿色新能源关键领域。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突破900亿元、年税收贡献超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3万个,将显著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宁德时代第五代产品已量产

  作为总市值1.76万亿的新能源龙头,宁德时代的动态一直备受行业与市场关注。

  在本次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开幕式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作了题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加速迈进全域增量时代》的主旨演讲,他表示,十多年的积累,让品质成为宁德时代最重要的标签。但高品质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面对全球能源转型的艰巨任务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产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加速迈入“全域增量时代”。

  关于锂电池业务,曾毓群介绍道,公司量产的第四代磷酸铁锂电池,在高比能、长寿命、高功率方面,全面领先行业主流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

  他同时透露,近期,宁德时代的第五代产品已经开始量产,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行业大额长协订单频现

  除了龙头新产品突破,就整个锂电行业来看,产业链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需求共振,最突出表现就是上游原材料涨价和电池企业提前“锁单”。

  价格方面,11月11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报8.24万元/吨,较6月份触及的低位上涨37.59%。六氟磷酸锂则以“一天一价”的态势搅动产业链,目前部分市场报价高达15万元/吨,主流成交价较10月中旬已翻倍。

  订单方面,11月12日晚间,头部储能公司海博思创公告称,公司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2026-2028年,公司采购电量累计不低于200GWh,宁德时代确保按公司需求量纲供应。

  就在一周前,嘉元科技与宁德时代签订框架协议,宁德时代未来三年计划向嘉元科技采购电池负极集流体材料,嘉元科技应确保按照不低于合计62.6万吨产能的要求优先保障宁德时代产品需求并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方案。

  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近日连发两则公告,2026-2028年,天赐材料将向中创新航供应72.5万吨电解液产品,子公司九江天赐将向国轩高科供应87万吨电解液产品。

  此前,格林美厦钨新能签署先进电池原料和材料供应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2026-2028年,格林美预计每年将向厦钨新能供应电池原料与材料产品15万吨。丰元股份子公司与楚能新能源方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约定未来三年内,由丰元锂能向楚能新能源供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10万吨。

  机构看好行业前景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119.60万辆,同比增长34.55%,合计占比46.03%,其中出口175.80万辆,同比增长89.4%;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1121.90GWh,同比增长51.40%,其中出口199.90GWh,出口占累计销量的18.7%。

  业绩方面,据中原证券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锂电池板块营收1.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1%,增速较2024年显著提升。动力电池装机量494.10GWh,同比增长42.52%;而储能需求超预期,前三季度我国储能锂电池合计出货430GWh,同比增长99.07%,占锂电池总出货量的34.15%。

  华泰证券分析认为,国内储能迎来四季度并网高峰,国内新能源车由于明年免购置税政策退坡而抢装,欧洲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提速,美国AI基建带动储能需求,锂电产业链景气度持续向上。

  该券商指出,需求向好叠加供给显著放缓,储能电池及多数锂电材料供需已出现阶段性偏紧,电池、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负极率先迎来拐点,看好锂电产业链材料各环节盈利改善,实现量利齐升。

  杠杆资金抢筹这三股

  东方财富概念板块显示,目前A股市场共有402只锂电池概念股,合计总市值达10.36万亿元,超九成锂电池概念股年内股价上涨,51股年内股价已翻倍;江南新材天际股份宏工科技海科新源华盛锂电区间涨幅居前,其中,江南新材累计上涨近700%。

  业绩方面,超半数锂电池概念股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喜,净利增幅超100%的有74股,科力远、国轩高科、多氟多等净利同比增幅在4倍以上,晶瑞电材以19202.65%的增幅居首。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11月以来,共有169只锂电池概念股获融资净买入。其中,35股融资净买额超1亿元,振华股份、天赐材料、宁德时代位居前三,融资净买额均超5亿元。

  主力资金方面,月内共有40余股获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亿元,其中,南山铝业获主力资金抢筹逾11.5亿元,万华化学胜利精密诺德股份(维权)、兆新股份主力净流入资金规模均超5亿元。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