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黄金报
在连续3年买了超过千吨黄金后,全球央行今年上半年又增持了超过400吨黄金。作为储备资产,黄金存在一些缺点,包括储存成本高,以及运输不便。但这并不能掩盖黄金吸引力,这种金属是全球“去美元化”过程中最好的替代资产之一。
地缘政治担忧、制裁风险,以及对美元地位的忧虑,促使全球央行创纪录地购买黄金。黄金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越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全球第二大储备资产。即使和美元相比,外国央行持有的额度也超过了美国国债。
截至去年底,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7.8%,这是自199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2年时,美元约占外汇储备总额的72%,美元的份额在过去10年中下降了7.3%。今年第一季度,黄金占比约24%,超过欧元16%的占比。
当前全球央行持有大约3.6万吨黄金,接近1965年创下的历史高位3.8万吨。3.6万吨黄金按照当前金价计算,比央行持有的美股国债还要多。
这一变化由多国央行共同推动,其中以中国尤为突出。自2015年以来,中国已将其外汇储备中的黄金占比从1%提升至6.8%,同时将美国国债的占比从32%降至22%。对美国国债需求下降,会让美元和黄金的跷跷板向着更有利于黄金的方向发展。各国购买美国国债更少,意味着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美元。这样一来,多余的美元会回流到美国,导致美元过剩。而随着美元进一步贬值,金价则会被进一步提升。
不少央行已经对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准备。一项调查显示,各国央行预计未来5年内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将减少,这些央行也计划继续增持黄金。这意味着各国央行都开始对美元这一事实上全球储备货币的前景,尤其是对美债的健康程度心怀疑虑。这让黄金这种传统的避险资产再次赢得青睐。
从另一个方面看,近期再次创出历史新高的金价,让黄金交易变得拥挤。高涨的价格即证明了之前14年中连续购入黄金的央行,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但对那些想要继续增持黄金的央行来说,其成本也被不断拉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央行购金的步伐。不过,摩根大通最近的一份报告能够缓解这种担忧。该报告认为,当前主要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去美元化趋势与黄金需求的增长有关。这种需求的增加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前的黄金牛市。预计到2026年中期,国际金价将攀升至每盎司4000美元。
央行和普通投资者相似,是买涨不买跌的。如果摩根大通的预测有几分道理,那么央行去美元化和增持黄金的双向奔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当然,也不能期望这种奔赴变成一场长跑。因为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金5次上涨的事件分析看,当前可能已经进入了价格冲刺的阶段。除非充满地缘政治和贸易冲突的艰难时期延续,否则奔赴的脚步将会放缓。对此央行心里也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