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评
“想在南昌办张电话卡,营业厅说要无犯罪记录证明,这合理吗?”近日,有消费者反映称在线下办理电话卡时,被电信营业网点要求提供额外证明材料,有的还需预存千元不等的话费。
办理电话卡需要提供什么材料?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答案已经非常清楚,其中并没有无犯罪记录证明。
记者实测多家运营商办卡业务发现,不少地区营业厅要求出示额外证明材料。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但是,根据记者的调查,各地运营商在办卡业务中要求用户提供的证明材料可谓五花八门。有些城市的营业厅仅要求本人带身份证出席即可办卡,有些则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更有甚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如此标准不一,所依据的究竟是什么?多个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解释称,是应反诈工作要求,但具体依据的是哪一条规定,却又说不清楚。的确,电信治理是反诈工作的重要阵地,值得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对这部分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在涉及办卡门槛时提及,“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全面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必须落实实名制要求,但同样没有提及其他证明材料。
那么,办理电话卡要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之类的要求,究竟是怎么提出来的?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又跟反诈工作有什么关系?不可否认,当前反诈工作任重而道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对电话用户提要求、设门槛,更不能借着“反诈”的名义就任性妄为。
江西省通信管理局情况通报近年来,我国推行“减证便民”改革,通过清理各类不必要证明、推进信息共享和告知承诺制,优化群众办事体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多地打造“无证明城市”,简化证明提交流程,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享受到了便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的运营商还在层层加码,要求用户提供各种“奇葩证明”,令人难以理解。
反诈工作形势复杂,电信运营商更是重任在肩。但是,随意提高办卡门槛,并不能堵上诈骗漏洞,反而涉嫌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甚至还有转嫁反诈责任的嫌疑。至于要求预存数百上千元话费,更是与反诈毫不相干,却透露出一股浓浓的“店大欺客”的味道。
目前,江西省通信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已责成相关企业全面开展排查整改,切实保障用户权益。打击诈骗和服务群众并不是“二选一”的对立项,“反诈”也绝不是层层加码的借口。真正该“加码”的,是一些运营商的服务意识,和精准打击诈骗的有效行动。
(本文原发于人民网观点频道,题为《人民热评:别把“反诈”当作层层加码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