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者私享会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美国的经济数据——从非农就业到国内生产总值(GDP),再到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一直被视为市场的“黄金标准”,是各国央行、投资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决策的关键基石。然而,近年来,随着数据频繁出现大幅修正、与实体经济感受背离,以及政治干预风险的急剧上升,一个尖锐的问题被摆上台面:美国的经济数据,是否存在系统性造假?
这并非一个可以简单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当前美国经济数据面临的并非是凭空捏造的“阴谋论式造假”,而是一场更为复杂、深刻的**“可信度危机”**。它源于数据质量的系统性下滑,并在政治压力的催化下,正演变为一场动摇全球市场信任的“完美风暴”。
01 当技术性缺陷遭遇政治压力
信任的崩塌,往往始于细微的裂缝。美国经济数据的第一个裂缝,是其自身质量的系统性下降。劳工统计局(BLS)发布的就业报告是市场最关注的指标之一,但其关键数据来源——“当前就业统计”调查的回复率已从十年前的约60%暴跌至近期的40%左右。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样本数据缺失,统计机构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历史模型进行“插补估算”,数据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这种技术性的脆弱性,为政治干预打开了方便之门。当经济数据被视为执政成绩单的一部分时,其统计过程的独立性就可能受到政治意志的干扰。在前总统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因不满就业数据,其政府就曾试图撤换BLS局长并安插亲信。这种“瓜田李下”的嫌疑,即便没有实际行动,也足以损害数据的声誉。
这一危机在就业市场数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3年,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描绘出一幅异常强劲的图景,但费城联储和加州立法分析办公室的独立研究均指出,这些数据被显著高估,全年高估规模可能高达60万至80万。进入2024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4月和5月初值数据被累计下修11.1万。高估的主要原因是BLS的“出生-死亡模型”,该模型在经济放缓时容易产生系统性误差,过度估算新企业的就业贡献。这个案例清晰地揭示了,即便没有主观恶意,一个滞后的统计模型也可能在特定经济环境下造成系统性的数据偏差,而这种偏差又极易被政治动机所利用。
02 体感背离:当官方数据与民众现实脱节
如果说技术性缺陷是“内伤”,那么宏观数据与实体经济指标的“背离”则是引爆外界质疑的直接“催化剂”。
与就业数据同样备受争议的,是通胀数据。为什么官方CPI已从9%的高位回落,但许多民众仍感觉物价压力巨大?答案部分藏在CPI的“业主等价租金”(OER)分项中。OER并非衡量业主实际支出,而是估算租金,其数据采集滞后性极强,无法及时反映市场变化。这种方法论上的滞后和扭曲,使得官方通胀数据与民众对住房成本的真实体感严重脱节,成为数据可信度受损的典型案例。
这种背离不仅体现在微观体感上,更在宏观层面引发了巨大疑问。2024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年化增长1.6%,但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却同比下降了3.1%。电力是现代经济的血液,GDP增长而用电量下降的“宏观背离”现象,让市场开始怀疑GDP的核算方式,质疑其是否过度依赖估算和价格调整,从而“虚增”了经济规模。
03 危机升级:2025年与“数据剧场”的上演
如果说此前的一切还只是暗流涌动,那么2025年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则将这场信任危机推向了公开化的高潮。政治干预不再是潜在的担忧,而是正在上演的现实。
2025年8月,特朗普总统因对BLS发布的疲弱就业数据极为不满,公开指责局长埃丽卡·麦肯塔弗“出于政治目的操纵数据”,并迅速将其解雇。这一举动在美国经济学界和政界引发轩然大波。新美国基金会的学者普雷姆·特里维迪和悉妮·索贝斯特在《外交政策》季刊上精准地定义了这一现象——“数据剧场”,其本质是“掏空不偏不倚的知识生成,追求基于政策的证据,而非基于证据的政策”。解雇坚持发布“不利”数据的官员,目的就是让经济数据服务于政治叙事。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麦肯塔弗被解雇后,8月美国非农就业仅增加2.2万,失业率升至4.3%,创四年新高,白宫被迫撤回了对新局长的提名。这一案例表明,政治压力无法改变经济基本面,但可以严重损害数据的发布机制和公众信任。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迅速推行了对多国征收高额关税的激进贸易政策。尽管白宫宣称“关税正在让美国再次伟大”,但主流经济学家和市场机构却用“特朗普衰退”来形容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牛津经济学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南希·范登·豪滕明确表示,预计2025年美国GDP增速将低于2%。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也警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显著推高通胀并可能引发衰退。市场与官方叙事的割裂在此达到顶峰:一方面,政府试图传递经济向好的信号;另一方面,私营部门的数据和权威机构的预测都在描绘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
04 从“造假”到“质量下降”
面对种种质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布鲁金斯学会等权威机构并未直接使用“系统性造假”这一极端定性。它们的措辞更为审慎,但警示意味同样强烈。IMF多次强调,政治干预可能削弱主要经济体的数据公信力,担忧点在于“数据质量下降”和“独立性受损”。美国主流智库和学术界也更多聚焦于方法论探讨,建议结合私人部门的“另类数据”来交叉验证官方数据。
“系统性造假”意味着有组织、有预谋地凭空捏造数据,而目前尚无权威机构拿出此类证据。 但“数据质量系统性下滑”和“政治风险侵蚀独立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结果与“造假”在某些层面相似——都导向了不可靠的数据。
05 一场深刻的信任危机
综合来看,美国经济数据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可信度危机。这场危机的核心,并非一个凭空捏造数据的“惊天阴谋”,而是由**技术性缺陷(采样率下降、模型滞后)、资源约束(预算削减)和政治压力(干预独立性)**共同作用导致的系统性失能。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这意味着过去奉为圭臬的“美国数据”必须被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采取“双重验证”策略,即同时参考官方数据和私营部门的另类数据,以做出更稳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