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恒生物赴港IPO:营收增长难抵利润下滑

小小MT4 来源:财中社 °C 栏目:金融资讯

近日,华恒生物(688639)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材料,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这家早在2021年就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的合成生物技术企业,如今正冲刺“A+H”双平台上市。

华恒生物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专注于生物基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氨基酸系列、维生素系列及生物基新材料单体等,广泛应用于日化护理、功能食品与营养等领域。

营增利降

在合成生物这一新兴赛道,华恒生物深耕二十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华恒生物是全球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实现商业化应用产品最全面的企业之一,还是全球首家实现系列氨基酸(包括L-丙氨酸及L-缬氨酸)厌氧发酵法产业化的企业。

公司的客户群涵盖众多知名企业,在境外市场与巴斯夫、味之素、伊藤忠、德之馨等世界500强企业保持合作;在境内市场则与华海药业(600521)、牧原股份(002714)、新希望(000876)、娃哈哈等企业建立业务往来。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华恒生物收入从14.19亿元增长至21.78亿元,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上半年仍在延续,公司营收达到14.89亿元,同比增长46.5%,已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

然而,与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的利润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华恒生物的期内利润从2022年的3.20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4.49亿元后,2024年大幅下降至1.90亿元,同比降幅达57.8%。

进入2025年上半年,这一下滑趋势仍未扭转,期内利润进一步降至1.15亿元,同比减少23.26%。

这种“营增利降”的状况直接反映在公司的毛利率上。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38.66%一路下滑至2024年的24.92%,2025年上半年更降至24.11%。

相比之下,同为合成生物赛道“明星”的凯赛生物(688065)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均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

产品价格普跌,成本费用双增

《财中社》发现,华恒生物盈利能力的下滑源于其主要产品面临的价格压力。

氨基酸系列产品是华恒生物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比例在69.3%至82.2%。然而,正是这类核心产品,近年来市场价格持续走低。

根据chemicalbook数据,L-丙氨酸价格从2025年初的约35000元/吨下跌至6月底的约20000元/吨,下滑幅度达约42.86%。

同样,公司的其他主要产品如L-缬氨酸、D-泛酸钙、肌醇等也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连续环比下降,产品价格的普遍下跌对公司业绩造成一定压力。

对于产品价格下跌的原因,华恒生物在回应监管问询时解释,虽然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但行业内新产能同比增幅更为显著”,新增产能的逐渐释放使得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华恒生物在2024年年报中已直言,“未来,如若行业格局保持2024年竞争态势或进一步加剧,则公司业绩增长存在不确定风险。”

在产品价格下跌的同时,华恒生物还面临着成本与费用的双重压力。

成本方面,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较2023年增加26.2%,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也因L-缬氨酸销量增加而继续上升。

与此同时,公司的各项费用也在快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华恒生物财务费用同比上涨104.33%,主要系汇率波动造成汇兑净收益减少、利息支出增加所致。同期公司的销售费用同比上涨16.55%,研发费用同比上涨8.40%。

此外,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也显现出一定压力。2025年上半年,华恒生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75亿元,同比下降9.9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0亿元,同比下降61.87%,主要原因是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增加。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郭恒华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控制约28.76%,与哥哥郭恒平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共同控制公司30.78%表决权。

华恒生物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截至10月10日收盘,公司每股股价35.34元,总市值88.39亿元,相比2023年3月的高峰跌去超过6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