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信披:万科公告,董事长辛杰辞职!继任者黄力平能否扭转乾坤?

小小MT4 来源:新浪财经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资管网

  2025年10月13日,万科企业的一纸公告,正式确认了董事长辛杰的离任与新任董事长黄力平的上位。公告称,辛杰因“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董事会选举黄力平接任,任期至本届董事会届满。这看似一次平稳的人事交接,但在市场情绪敏感的当下,它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从媒体爆出辛杰失联到公告发布,这期间的“时间差”让万科的信息披露问题再次被推至台前,同时也将公众的目光聚焦于这家行业巨头正面临的深刻危机,以及新掌舵者黄力平肩上的千钧重担。

  01 信息披露的“时间差”与市场疑虑

  根据公告,辛杰的辞职报告于10月12日送达万科董事会。然而,在此之前的数周,关于辛杰失联的传闻已在市场上悄然流传。万科作为一家治理结构曾被奉为标杆的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与透明度,一直是投资者信心的基石。此次公告虽然程序合规,辛杰也确认与董事会无任何意见分歧,但这种滞后性回应,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对于正处在流动性挑战和行业深度调整期的万科而言,任何可能动摇信心的因素都会被放大。投资者期待的不仅是结果的公告,更是过程中的坦诚沟通。这起事件也为所有上市公司敲响警钟:在危机管理中,及时、主动的信息披露,远比被动回应更能维护市场信任。

  02 风雨飘摇中的万科:自救与重构

  辛杰的离任,只是万科困境的一个缩影。要理解此次人事变动的深层含义,必须审视万科的现状。2025年上半年,万科交出了一份“冷静得残忍”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6.2%,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119.5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开发业务的毛利率已降至8.1%,几乎贴着成本线运行,这标志着房地产行业高利润时代的彻底终结。

  面对生死考验,万科展开了激烈的自救。

  一方面,公司加速“瘦身回血”,通过出售现房、尾盘、商办等非核心资产,上半年回笼超150亿元现金,并累计盘活64个项目,涉及货值约785亿元。

  另一方面,一场组织架构“大革命”已然落地。2025年9月,万科宣布撤销所有区域公司,设立16个由总部直接管控的地区公司,彻底告别了沿用近20年的“集团-区域-城市”三级管理架构,转向高度集权的扁平化模式。这场变革的核心目的,是打破“诸侯割据”,杜绝内部资源损耗,实现“极限降本”,将权力与资源集中于总部,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与此同时,来自深圳国资系统的高管已全面入驻万科的财务、法务等核心岗位,标志着万科的治理逻辑正从“市场化标杆”向“国资主导”深度转变。

  03 黄力平登场:深铁的延续与新的挑战

  公开资料显示,黄力平1968年出生,现任深铁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自2021年6月起担任万科董事。他拥有同济大学的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其职业生涯与深铁集团紧密相连。他自愿放弃从万科获得董事酬金的举动,也被外界解读为一种姿态,表明其首要职责是代表大股东利益,确保万科这艘大船的稳定。

  黄力平的背景,意味着他并非空降兵,而是深铁集团“救助”万科战略的执行者。自2025年初以来,深铁集团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近260亿元,是万科最重要的资金后盾。黄力平的上任,预示着这一“输血”策略和深度介入的管理模式将持续。然而,能否带领万科走出危机,对他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在当前危机时刻,一种偏重于监督和控制的“指导型”或“集权型”风格或许是必然选择。这与万科正在推行的组织架构高度集权化相吻合。黄力平需要继续为万科争取宝贵的信用与资金支持,同时,他也必须面对如何平衡国资管控与市场化效率的难题。他需要团结并用好“老万科人”,在确保航向正确的同时,激发组织的活力。

  最终,万科能否走出困境,已不完全取决于某一位领导者。它是一场三线并进的赛跑:一是深铁的国资信用与救助决心能持续多久;二是万科自身的“断腕式”自救能否回笼足够现金;三是整个房地产行业能否迎来企稳回暖的东风。

  辛杰的离去,是万科这场生死劫中的一个标志性节点,它将这家老牌巨头彻底推向了由深铁集团主导的“后辛杰时代”。

  对于新任董事长黄力平而言,路径图已经无比清晰,却也无比艰险。他的任务,是在风暴中稳住舵盘,带领这艘巨轮驶向一个充满未知但必须抵达的新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