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道口财经
一场看似创新的平台游戏背后,网约车司机们正被迫接受抽成模式变换带来的实际收入下降,而花小猪等平台成为滴滴向下沉市场渗透和风险转嫁的白手套。
近年来,滴滴出行通过推出“花小猪”打车平台,以独立马甲的形式进军下沉市场。表面上是品牌创新,实质上却暗藏抽成机制的游戏性变换与司机的实际收入挤压。
据数据显示,滴滴平台虽宣称平均抽成比例为14%,但多数司机实际承担的抽成比例集中在18%至20%之间。而花小猪平台通过“一口价”模式和更复杂的抽成机制,变相提高了总体抽成水平。
01
股权迷宫:
滴滴的“民间私生子”战略
花小猪的运营主体为北京鸿易博科技有限公司,其实际控制人赵意波是滴滴的副总裁。尽管股权结构看似独立,但滴滴通过高管关联和运营控制,使花小猪成为其实际上的“马甲”平台。
滴滴不仅全资控股花小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还通过多种方式扩展其平台矩阵。如祺出行由广汽集团、腾讯、广州公交集团、滴滴出行等多方联合投资,显示出滴滴通过投资方式扩展生态的布局。
这种安排最初可能是为了规避监管和合规要求。花小猪通过收购辽宁途途网约车运营服务有限公司获得运营牌照,以独立身份在三四线城市开展业务。
滴滴为何要采取这种“马甲”策略?答案在于增长瓶颈与合规压力。滴滴主平台在各地面临严格的网约车监管要求,包括车辆资质、司机资格和价格标准等多重限制。
02
抽成魔术:
从明枪到暗偷的剥削升级
滴滴在2022年就推行“阳光行动”,声称提供透明账单,但实际效果有限。报告显示,77.7%的网约车司机知晓透明账单功能,但55.6%的司机并不经常查看或不了解抽成账单展示。
花小猪平台的抽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花小猪平台上接单,平台会抽取订单收入的35%左右作为提成;另一种是在滴滴平台上接到花小猪的订单,滴滴会先抽取20%-30%的费用,然后花小猪再抽取5%-10%的费用。
以100元的订单为例,前者平台抽成35元,后者滴滴抽成30元,花小猪抽成7-10元,后者总体抽成更多。不少司机认为花小猪的高抽成比例不合理,甚至不愿接单。
平台声称整体抽成下降,却通过其他方式变相收费:有的平台推出“固定抽佣模式”,表面降低抽成比例,却提高了信息服务费。花小猪采用的“一口价”模式同样存在问题:平台根据预估里程及时长计算价格,无论实际是否绕路或堵车都不会调整。
03
数据对比:
滴滴与花小猪的抽成差异
让我们通过具体数据对比来揭示两个平台的抽成差异:
04
司机困境:
被挤压的生计与缺失的保障
网约车司机已成为众多劳动者的“就业缓冲器”,全国持证网约车司机数量超739万人。但他们的工作条件却十分艰辛:
日均工作时间普遍在12小时以上,扣除平台抽成、油费、车辆损耗等成本后,实际月收入多在6000元左右。一线城市司机月收入可达6000-8000元,二三线城市则仅为三四千元。
平台与司机的关系设计巧妙地将风险转嫁给了劳动者。司机需要自行承担车辆折旧、燃油、维修等成本,还面临抽成比例不透明、处罚机制不合理等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仅有不到20%的专职骑手和司机享有平台缴纳的社会保险,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需自行参加社保或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05
监管挑战:
合规性与增长性的平衡难题
花小猪面临严重的监管挑战。截至2020年9月,已有7个城市叫停了花小猪在管辖区的运营,包括天津、青岛、合肥、南京、深圳、淄博和郑州等地。
监管核心问题在于网约车平台需要实现“三证合一”:平台获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司机考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车辆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2025年8月,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要求全面暂停“一口价”“特惠单”等低价营销活动。广东清远、河南开封、江西鹰潭等多地相关部门也已要求网约车平台严禁强制网约车司机接“一口价”订单。
近期,滴滴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等平台接连发布公告,通过降低抽成比例,进一步保障司机权益。滴滴表示,2025年底前将每笔订单最高抽成上限从29%降至27%。T3出行也表示平台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
平台经济的算法黑箱与抽成魔术不应成为剥削劳动者的工具。司机们看穿了平台的套路:“宁要明抢,不要暗偷”。抽成问题不仅关乎收入分配,更关乎对劳动者基本尊严的尊重。
当滴滴忙着通过马甲平台拓展市场时,数百万司机却在为基本生计奔波。算法不应只剩下算计,还应保留温度;平台不应是剥削工具,而应成为共赢生态的构建者。
监管需要跟上创新步伐,防止技术成为变相压榨的帮凶。近期多家平台宣布降低抽成是积极的一步,但关键在于透明化和公平性的真正落实——不仅要让司机清楚看到每一笔抽成,更要让他们有话语权参与规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