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抄底王”泰珀时隔一年后发声,关于中国资产、美联储降息以及持仓组合……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聪明投资者

  在去年9·24率先喊出“中国放大招了,买买买”的大卫·泰珀(David Tepper),在美联储降息第二天(9月18日)又发声了。

  对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华尔街抄底王”,被德鲁肯米勒称赞为“比自己更有胆量”的大卫·泰珀。

  他不仅以灵活激进的操作闻名,还以敢于“油门踩到底”的大手笔下注在金融市场留下了无数经典案例。

  这次在CNBC的对话,泰珀再次提及中国市场:如果没有芯片出口限制和政策不确定性,中国本就是“下一个AI大机会”。中国公司的市盈率仍在十几倍区间,去年甚至只有个位数,以其增长率来看估值并不贵。

  根据最新公布的13F文件,大卫·泰珀执掌的Appaloosa Management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持有美股市值约为64.5亿美元,涉及38只股票。

  基金头部配置高度集中,前五大重仓股分别为:阿里巴巴(12.4%)、联合健康集团(11.9%)、亚马逊(9.2%)、维斯特拉(5.4%)及NRG能源(4.9%)。

  其中,阿里巴巴依然是最大单一持仓品种,显示泰珀对中国科技板块仍有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他陆续削减百度、京东、拼多多等中概股,防范不确定性因素的倾向逐步增强。

  与此同时,继续加码人工智能方向。英伟达在二季度显著获增持(明显是在4月初有抄底动作),相关持仓规模提升逾四倍,进一步凸显其对AI赛道的长期看好。

  跟去年旗帜鲜明说机会不同,泰珀的表达充满“纠结”。

  他说,“我不喜欢(美股)现在的估值,但在降息的环境下,我怎么可能不持有?我从来不会和美联储对着干。尤其是现在,市场预期年底前还有一到两次降息。在这种情况下,不持有太难。”

  泰珀直言,一次、两次,甚至三次降息,都不足以改变当前依然偏紧的环境;如果宽松过度,风险将是美元走弱和通胀回潮。

  他对市场现状的评价颇为矛盾:一方面,宽松支撑市场短期继续“有酒可喝”;另一方面,估值过高让他“不舒服”,信用利差极度紧张则意味着市场缺乏缓冲,一旦风险暴露,冲击会更剧烈。

  这种“边赚钱边痛苦”的心态,是围观对话时最大的即视感。

  聪明投资者(ID:Capital-nature)将这场难得的对话,精译整理分享给大家。

  对经济和政策的看法

  主持人好久没见你了。你最近还是一路高歌猛进吧?

  泰珀总体来说,今年表现还不错。我去年其实也来过一次,当时聊的是中国。

  阿里巴巴涨了不少,所以整体上效果还可以,今年总体表现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不过昨天美联储刚刚降息。你怎么看?这是新一轮宽松周期的开始吗?

  泰珀是的,他们昨天确实降息了。而且市场也知道还会有下一次,甚至可能两次。我不清楚今天盘面里消化了多少这种预期。

  问题是,这些降息发生在经济并不差的背景下。刚公布的数据也显示经济状况还可以。我不知道这种局面能持续多久,但现在的市场谈不上便宜。

  再往前看,长期资本事件之后,美联储降息过;为应对2000年千年虫问题,他们也降息过。当时经济也不算差,结果市场短期里涨疯了。

  我不是说现在一定会重演,但那之后的结局非常惨。你看看2000年、2001年的情况就明白了。

  所以我觉得,再降一次问题不大,政策整体依然算偏紧。但如果真的再多降一两次,就可能危险了。

  你得小心别让市场过热,否则可能会像上次一样跌下“山坡的另一边”,那就真不好看了。

  主持人你上一次来节目,还是在特朗普第二次当选之前吧?

  泰珀我去年来过,当时聊的是中国。

  主持人对,当时还没谈到过关税、产业政策,还有那份“大而美的法案”。这些因素会影响你的投资判断吗?

  泰珀我不是那种典型受过训练的经济学家,虽然大学时是经济学荣誉毕业。

  我不喜欢关税,但另一方面,我也不觉得10%的关税会造成什么实质影响。

  在一个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未来可能会有更少的就业岗位,那么适度的保护、保护本地工人,可能是有意义的。

  移民政策也是类似的逻辑。

  如果AI真的会带来失业,那么一定程度的保护措施我是能接受的。

  但25%或50%的关税,我不喜欢,那会有破坏性。

  我能理解5%到10%的关税。我不认为它会带来太大影响,反而在当前环境下,可能还有点积极作用。

  主持人你觉得政府如果入股英特尔,或者让英伟达把卖给中国的产品交点版税,这算不算是走向某种国家主导的产业模式?这些做法会让你不舒服吗?

  泰珀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不管是谁推动的。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我都不喜欢。

  我认为应该让市场自己运转。过度干预会破坏美国经济的自然规律,而美国经济本来就是全球最强的。

  美股整体不便宜了

  主持人那结合AI,再加上这些因素,你是不是还是看好未来几年的股市?

  泰珀嗯,看起来是的。但我不是那种会把仓位拉到极限的人。

  你还记得我以前说过吗?大概在2010年,我用过一个源自海军的说法“balls to the walls”,意思就是油门推到底,全速前进。

  我现在的感觉是:一方面因为降息,对市场是建设性、积极的;另一方面因为估值太高,所以心里又挺难受。你懂吧?

  主持人是不是说,就那“七大科技股”贵得离谱,而其他股票其实都挺便宜的?

  泰珀不,不是的,整体都不便宜。

  其他493只股票平均市盈率也在20倍左右,稍微低一点,但也不算便宜。只是局部有些板块可能有点吸引力。

  如果利率下来,一些地产相关的股票可能会有机会。但现在盈利没能体现,因为过去几个季度都很难,情况还在持续。

  未来还是要看十年期国债和房贷利率的走向。如果利率下降,可能会有吸引力;如果继续这样,那就没戏。

  主持人所以你今天不是来给大家“定调”,说现在是大举买入的时候?

  泰珀当然不是。

  降息太多也有风险

  主持人过去30年CPI均值大概是2.9%,所以2%根本不是个神奇数字。如果债市不反对,股市似乎能接受这种水平。那我们该怎么理解?

  泰珀我的看法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降息,都改变不了什么。

  整体环境还是偏紧,通胀水平依然不低,就算不算上关税带来的额外压力也是这样。

  所以政策维持一点紧缩是必要的。如果放得太松,就会有风险,比如美元走弱、通胀重新抬头。

  像调整MBS(按揭支持证券)这种操作,我能理解。比如《华尔街日报》报道过PIMCO的建议,不要再缩减房贷相关资产负债表。但如果在利率上再降25或50个基点,那就有点危险了。

  少降一次、多降一次,也许能让股市多一点支撑,但整体还是要谨慎。因为大部分股票并不便宜,龙头股更贵。

  现在的市场不是“便宜的市场”,只能说是“建设性”的环境。

  短期我不会去和美联储对着干,但关键还是要看后面政策转向之后会怎样。

  主持人但从人员构成上看,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会不会变得更鸽派?这是不是意味着可能不止一两次降息?

  泰珀你这么说很有意思。问题在于,如果真的继续放松,能不能正好刺激到你想要的地方?比如住房市场、被压抑的需求。如果过度刺激,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好在现在美联储里有些委员,他们懂这个道理。他们知道,就像我刚才说的,多降25、50,甚至75个基点,其实未必有多大意义。

  中国资产估值还是有吸引力

  主持人好,那换个话题,聊聊中国。几乎每天都有中国的数据和消息。你之前也谈过中国。能不能更新一下?是不是现在已经把安全问题换成了经济问题?作为一个美国人,你会长期担心这方面吗?

  泰珀是的,我会担心。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中国的仓位不会太大,毕竟那里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你确实能看到中国市场同样也有AI驱动的逻辑。最近股价上涨,部分原因就是大家意识到他们也在走这条路。

  比如阿里巴巴,还有百度,昨天也宣布在做芯片,推动AI发展。虽然可能还没达到英伟达H20的水平,但他们确实在做。

  所以这些股票表现还不错。而且和美国不同,他们的估值基数还比较低,大概十几倍市盈率,而不是像我们这边这么高。

  去年甚至还达到个位数的市盈率,便宜的夸张。现在虽然没有那么低了,但考虑到增长率,估值水平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忽略掉刚才提到的那些担忧。

  主持人你是不是一直都在持有英伟达?

  泰珀没有一直死拿着。我确实持有英伟达,但仓位经常会调整。我们一直有它的仓位,只是规模大小不一样。

  主持人市场好像总是在寻找“下一个AI受益股”,对吧?英伟达涨完了,博通涨一波,甲骨文涨一波。你觉得机会够分吗?

  泰珀如果没有那堆麻烦(美国对芯片的限制和中美之间那些不确定性)的话,中国市场本来就是“下一个AI大机会”。

  他们的公司完全能在本土做大,股价也会继续往上走。事实上,已经有过一波上涨。从盈利角度看,就像刚才提到的,它们的盈利基础还能支撑更高的估值。

  问题是,对于大资金来说,要在那边重仓并不容易,因为不确定性实在太多。

  主持人你是不是在加强对AI的研究?会把它当作未来投资逻辑的一部分吗?

  泰珀当然会。我们必须得这样做。看看我们的13F持仓就知道了。我们在能源股上有大仓位,那是提前布局的。

  我们确实持有英伟达,也有一些其他公司。

  主持人你就直接告诉我们嘛,干嘛让大家去翻你的13F?

  泰珀哈哈,我当然可以告诉你。比如我们持有一些能源公司,像维斯特拉(Vistra, VST,美国最大的独立电力生产商之一,主要业务是火电、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NRG能源(NRG,美国一家综合能源公司,业务涵盖电力生产、零售供电和能源服务)。

  我不是说它们现在一定好或不好,但我们确实持有。

  主持人那现在什么板块算好呢?

  泰珀很难说。市场整体估值很高,这是个难做的环境。

  但另一方面,这些股票还是会动,因为美联储的政策在推动。我们都经历过90年代末的行情。我亲身经历过,所以我们一直会有这些想法。

  我们也因为在中国投资而闻名。别忘了,我们这边的宽松政策,对他们来说就是重大利好,因为这等于给了他们更大的降息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的宽松,就是他们的宽松。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市场确实值得关注。

  不过,中国的市盈率已经从8倍涨到13倍,再往上走就难多了。过去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政府突然出手要“拉住疯牛”,结果市场立刻掉头了。

  主持人对,这就是中国市场的特点。

  泰珀是啊,逻辑完全不一样。

  总之,今年我们过得不错,但我心里挺矛盾的。即便赚钱了,我还是要把仓位放在整个市场,这让我很难受。

  我现在还是持有大盘仓位。你懂吧?

  我不喜欢现在的估值,但在降息的环境下,我怎么可能不持有?我从来不会和美联储对着干。尤其是现在,市场预期年底前还有一到两次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不持有太难。

  不必特别激进,但至少得留点仓位

  主持人但有人认为,现在市场还能撑住的原因之一是信用利差非常紧。换句话说,没有什么宏观信号在提醒你要担心。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信用市场没有多少缓冲,对吗?

  泰珀对,完全正确。我是做信用出身的,这点我很清楚。

  利差确实非常紧,私募信贷可能也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这个时候,市场觉得企业违约风险很小,所以不要求额外的高收益来补偿风险)。

  但我个人没投这些,我主要还是持有股票市场。

  你要知道,之前股市涨这么多,部分是因为疫情时期累积下来的储蓄。

  如果要看多中国市场,也可以说他们的超额储蓄规模巨大,因为他们既没怎么花,也没怎么投。

  我们前几天看过一个数据,不知道准不准确,说中国可能有7万亿美元的超额储蓄,相比正常趋势多出来的。这是个庞大的数字。

  另一方面,市场涨到现在,要再说哪里便宜就很勉强了。你当然可以找出一些理由去证明还有低估的地方,但只要看看当前的涨幅,就会明白空间其实很有限。

  问题是,你怎么能完全不参与?

  你不必特别激进,但至少得留点仓位。因为“酒会的酒杯”还没撤走,酒还在。

  一旦被撤走,就很难受了,而且通常不会提前给你太多预警。

  如果我是小基金,还能灵活进出。但当资金规模很大时,进出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就是大资金的挑战:你不能仓位太重,因为一旦要撤,很难跑掉。

  我经历过1998、1999到2000年的那段行情,就深有体会。

  所以现在的环境确实有点棘手。但我认为,美联储还是会继续放松的。

  主持人那你一般会把视野放得更长吗?比如一两年以上。你会担心38万亿美元的国债、政治撕裂吗,包括税收是不是得提高、开支是不是得削减、我们能不能靠增长摆脱困境、政策是不是对的……这些你会考虑吗?

  泰珀当然会。我确实担心这些。

  关税有个好处,就是能部分弥补“大而美”法案带来的赤字。虽然账面上没这么算,但实际上这是需要的。所以这些问题我确实会考虑。

  我也不喜欢社会撕裂,没人喜欢。

  我一直是个中间派。但在美国,总有人要给你贴标签。右派会说“你是自由派”;左派会说“你是保守派”。

  他们会拿我过去支持过的人来举例。但实际上我都不是,我只是个普通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