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底的息差虽然企稳,但对公存款居然降了
来源:金融周观察
作者:周公子&UU
近日,周观察对比了下9家A股上市股份行的息差表现,竟在一片寒意中发现一抹“暖意”:
上半年民生银行的净息差为1.39%,同比是提升了1BP的,环比去年末持平,这在同业里可以说是逆势般的存在。
众所周知,该行业绩和资产质量都已努力“爬坑”多年,而在今年的中报业绩会上,民生银行副董事长、行长王晓永一句“战略转型成效显现”,成了诸多关于其半年度业绩报道必引用的评价。
王行长的评判有其客观之处:
除了上述“垫底”的息差终于“企稳”之外,在有股份行同行既不增收也不增利的情况下,民生银行虽然归母净利润同比降4.87%,但是营收(723.84亿元)同比增长了7.83%。更关键是结构,该行净利息收入和净非息收入都实现了双增,如今环境下也不是每家股份行都能做到。
然而,即便我们认可王行长有为该行乐观的底气,却没有办法忽略民生银行另外一些明显的、短期及远期挑战——对公的存款罕见负增长,资产质量依然压力山大。
这家曾经号称“小微之王”的银行,较去年末对公贷款(2.73万亿)仅上升1.77%,增长相对乏力,而公司存款(2.93万亿)却罕见地下降0.52%。
再结合细分业务的资产质量问题来看,谈“成效”依然路漫漫。
对公存款罕见负增长
对公存款较去年末下滑0.52%,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是对比自己来看。即便是把时间线拉长到十年来看,对公存款余额年度同比下降也只有三次,分别是2017、2021和2024年。而从今年上半年来看,较2024年末仍延续了下降趋势。
再者,是对比大趋势及行业表现看。
据央行《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7.9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0.7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77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25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
而从9家A股上市的股份行表现看,对公存款相较去年末都是增加的,且大部分增幅还不弱,只有民生银行下滑0.52%。此外,6家国有大行相较去年末也均有所增加。
不难看出,民生银行的对公存款余额,可以说是“逆势下降”,尤其是对于对于一家有着“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之王” 等称号的民生银行来说,可谓实属罕见。
众所周知,对公存款表现与对公贷款密切相关。那么,民生银行上半年的对公贷款表现如何?
上半年,对公贷款规模4.47万亿,较去年末的4.45万亿微增0.45%,同比去年中的4.42万亿增1.13%。
从“坡度”上看,民生银行对公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是从去年开始。由此,或许就不难理解该行上半年的对公存款表现了。即便2024末,有不少同业的对公存款规模同比也有下降,但今年上半年表现都算“赶上”了大趋势,唯有民生银行“逆势”掉队了。
实际上,民生银行副行长李彬在业绩说明会上谈及息差管理时,也隐晦提及了这一点:“信贷资产的竞争依然激烈,同时受‘存款表外化’趋势影响,存贷款规模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业务量平衡难度加大。”
因此,在负债端管理上,李彬还提及要持续优化存款结构,提升结算性存款占比。
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对公存款的“逆势”下跌同样神奇的是,民生银行息差“逆势”企稳了。即便在同业中依然垫底,但同比甚至上升了1个BP。
有业内人士告诉周观察,或许是对公类高息存款的退出,为息差的平稳做出了一定贡献。
几类行业风险飙升
不良处置侵蚀利润
对公存款罕见的表现,或许也与民生银行的对公贷款业务仍在持续调整相关。
该行对公贷款结构中,租赁和商务服务、制造业、房地产、批发零售是占比较高的四类,上半年分别为22.56%、18.63%、12.75%、11.06%。
首先,从细分行业表现看,确实能看出民生银行近五年来对公贷款结构、质量都在努力调优。
一方面,当然是备受关注的“老问题”:房地产行业。虽然该行业贷款规模和坏账率都在不断压降,风险却仍不容小觑。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民生银行房地产行业不良率为3.48%,较去年末的5.01%有明显下降,但在各细分行业中,坏账率依然是最高的。
其次,坏账率第二高的是采矿业(2.45%),庆幸的是规模不大并持续压降,截至上半年在对公贷款中占比已降至2.62%,但较去年末的2.61%有微升。
制造业贷款的占比也较2014年末(20.66%)有下降,可惜不良率较去年末是上升的,但放到近五年来看不良率也有所压降。
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民生最擅长的“老本行”,小微集中的租赁和商务服务、批发零售业。两大行业贷款占比较2014年末一升一降,但不良率都在上升。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率为0.98%,较去年末的0.34%显著上升;批发零售业不良率为1.63%,较去年末的1.44%也有所上升。
此外,不良率同样“显著”的,还有新增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行业贷款。积极开拓新业务固然值得肯定,但这似乎也不是民生擅长的领域,该新增行业不良在去年底还只是0.39%,今年中已快速上升至0.68%。虽说规模不大,但不良攀升速度有点可怕。
综上,民生对公贷款占比较高的四大行业中,只有房地产的不良在多年“努力”中较去年末是下降的,其余都在上升,新增的行业也不例外。
昔日的不良处置,正在侵蚀利润。眼下,正在生成的不良,又会在未来拖累资产质量。
据中报,该行报告期内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资产351.56亿元,核销近150亿元。其中,有多大量的拨备正被曾经重投入的房地产贷款吞噬?
而谈及资产质量,除了对公贷款,另外一个零售的“老问题”也教人头痛:信用卡的不良却一直压不下来。据Wind,该行2020至2024年的信用卡不良率分别为3.28%、2.95%、(2022未披露)、2.98%、3.28%,2025年中为3.68%。此外,零售贷款中占比较高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较2024年末也仍在上升。
可见,结构和质量“调优”谈何容易?路漫漫其修远兮。
今年上半年,民生营收同比增7.83%,确是一抹难得的“暖意”,可惜在不良侵蚀下,归母净利润却下降了4.48%。
但庆幸的是,利息净收入与非息收入均较去年同期均有所增长,特别非息收入增幅较大,弥补了利息净收入增速放缓的了缺口。
然而,“乍暖还寒”之际,最难将息是“资产质量”。
民生银行拨备覆盖率持续维持在同业较低水平,加上正常贷款迁徙率、关注贷款迁徙率的持续上升,未来或仍需牺牲较大利润予以化解。
如果说,负债结构调整是短期挑战,那么长期看,资产质量仍然是最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