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智领焦承尧:以“智”破局 “领”跑未来

小小MT4 来源:上海证券报 °C 栏目:金融资讯
  
  焦承尧
  中创智领位于郑州的总部大楼
  中创智领的“灯塔工厂”

  ◎记者 王乔琪

  从带领郑煤机打破国外煤机垄断、铸就全球液压支架领先地位,到以“八项原则”精准跨界汽车零部件赛道,再到推动企业焕新、锚定智能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定位,中创智领(原名“郑煤机”)这家六十余载老牌国企的每一次跃迁,都凝聚着“掌舵者”焦承尧的市场远见与改革魄力。

  “中国制造业企业要在全球竞争中胜出,一定是靠质量、效率、成本,其中成本优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统制造+AI’。”日前,中创智领董事长焦承尧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郑煤机更名而来的中创智领,取意“中国创造、智能引领”,正加速向“智能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努力为中国制造业转型树立新标杆。

  “成套设备+4S 店服务”构筑护城河

  在中创智领的“灯塔工厂”里,150台机器人屈臂摆身,7台智能行车和30台自动导向搬运车有序流动,物料配送、抓取、切割、拼装、焊接等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这座全球煤机行业首个“灯塔工厂”将生产周期从28天压缩至9天,人效翻倍提升,成为企业变革的最佳见证。

  中创智领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郑州煤矿机械厂,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之一。六十多年来,这家企业见证了中国煤炭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面对中国煤层厚薄不一的复杂地质条件,中创智领瞄准国内市场需求,对英国、德国综采设备的核心零部件进行技术攻关,不仅一举攻克技术难题,还顺利完成本土化技术升级。

  2005年,中创智领为神华集团成功研制出4.5米液压支架,打破了国外煤机巨头垄断中国高端煤机市场的局面。自此以后,公司连续保持了在世界液压支架研发和制造方面的绝对优势。截至目前,全球6米以上高可靠性强力大采高液压支架,皆由其率先研制成功并投入工业应用,创造多项“世界第一”。

  “我们所有的变革,实际上都是为了让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竞争,增加核心竞争力。”焦承尧表示,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技术创新、管理、用人等,公司都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才使得市场化程度比同行更高。

  如今,中创智领已从原来的单一液压支架厂商,向液压支架、采煤机、刮板机、智能控制系统成套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目前在国内能够成套提供这种设备和控制的,只有我们一家。”焦承尧自豪地说,随着竞争力的持续夯实,公司也迈向了国际市场,依托成套方案的性价比优势与稳定的设备可靠性,产品在国际煤机出口份额中稳居第一。

  对于未来煤机业务增长点,焦承尧介绍,公司将通过行业整合和服务延伸实现增长。“我们建立了‘煤机4S店’,提供维修和配件,从生产装备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延伸。”他预测,未来煤机行业将加速整合,国内头部煤机企业将从八九家整合成三四家,行业整合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目前液压支架已经全面出海,刮板机、采煤机、电液控制系统也在进一步推进中。

  “八项原则”指引跨界并购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煤机行业的周期性波动,焦承尧早已谋划转型。2016年并购亚新科、2017年拿下索恩格,两笔精准并购让中创智领从500亿元规模的液压支架行业,一跃切入万亿级汽车零部件赛道。

  这场跨界并非盲动。焦承尧向记者坦言:“当时团队曾考察过IT、生物制药、无人机等多个领域,最终锚定制造业延伸的核心逻辑,制定了转型的‘八项原则’。”

  这八项原则包括:

  第一,可以离开行业,但不能离开专业。郑煤机所处行业是煤机,专业是机械制造。“IT、生物制药我们看不懂,但机械是相通的,所以要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寻找机会。”焦承尧说。

  第二,水广才能养大鱼,要选更大的领域。焦承尧以煤机主业为例说,液压支架市场规模四五百亿元,若转型到一个百亿元规模的新领域,即使做到50%的市场占有率,规模也仅50亿元,抗周期能力弱,因此必须进入更大的市场。

  第三,要有一定的成长性。所选领域若没有成长空间,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第四,避免高集中度竞争领域。他以家电行业为例称,海尔、美的、格力等头部企业已占据大量市场份额,新进入者几乎是“自寻死路”。

  第五,拒绝上下游都是垄断行业。如果上下游都是垄断行业,中间企业利润会被两头挤压。

  第六,通过并购快速进入,并购对象须是行业前三。

  第七,文化认同。区别于传统职业经理人模式,郑煤机推行“事业合伙人制”。“我们要的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一番事业,证明自己的价值。”焦承尧称。

  第八,并购企业不是简单“买资产”。焦承尧介绍,选择并购企业,也是选择其团队。“希望被并购企业的团队中能涌现出未来行业的领军人物,这才是可持续的竞争力。”他说。

  “八项原则”在后续公司发展中持续得到验证。今年上半年,公司汽车零部件板块表现强劲,实现营业收入98.33亿元,同比增长7.47%;实现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增长192.91%。其中,亚新科营收同比增长18.28%至31.59 亿元;索恩格实现扭亏为盈。最重要的是,公司高压电机、底盘减震、空气悬挂系统部件、电池冷板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突飞猛进,奠定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国汽车产量相当于欧美之和,这样的产业规模是孕育全球巨头的土壤。”谈及行业趋势,焦承尧介绍,当下正处在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浪潮中,不仅能诞生与国际车企同台竞技的整车品牌,更能催生出一批扎根全球供应链核心、具备技术话语权的零部件企业。“我们希望未来能深度参与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合,并占据一席之地。”焦承尧说。

  锚定工业智能冲刺千亿元目标

  如今,主动拥抱变革的中创智领,再一次站上了风口。今年4月,公司宣布更名为“中创智领”,取意“中国创造、智能引领”。9月17日,公司将举行揭牌仪式,“中创智领”名称正式亮相。

  这个看似简单的更名动作,承载着公司从煤机设备集成商向“智能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又一次战略转型。

  谈及更名背后的逻辑,焦承尧介绍,未来的工业场景必然是万物互联、数据驱动的,谁走在前列,谁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大幅提升,公司最新定位为工业智能,不仅致力于煤矿智能化,也要推动整个工业领域的智能化。

  在智慧矿山领域,中创智领已抢先布局:公司旗下的恒达智控已实现井下设备5G远程控制,通过AI大模型深度融合的智慧矿山系统,推进煤矿井下无人、少人操作。

  与此同时,中创智领投资3亿元参股AI芯片公司瀚博半导体,通过战略投资获取高端GPU芯片与人工智能技术资源。上半年,该板块已在船舶、钢构等行业斩获数字化系统订单,智慧仓储物流、智能AGV、智能天车等装备产品也陆续获取订单,有望成为继煤机、汽车零部件后的第三增长曲线。

  今年,中创智领提出了“2030年力争实现千亿元营收”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焦承尧有着清晰的路径规划:“未来公司一定是内生和外延相结合的发展。”他解释称,煤机业务在成套化、智能化、全球化等方面都有增长潜力;汽车零部件板块将加速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型。

  他介绍,公司计划通过三种路径快速实现转型:一是投资并购,围绕“电动化、智能化”布局;二是运用资本市场多元化工具,如股权激励、投融资工具等;三是利用资本市场,提高企业影响力,为战略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从老牌国企到全球化企业,从单一煤机到“煤机+汽车零部件”双主业驱动,中创智领正以“中国创造、智能引领”为新征程,为中国“智”造提供从“焊花到代码”的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