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持续推进,越来越多中资企业有了 “走出去”的需求。德勤管理咨询合伙人孙蕴洁博士在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接受采访时表示,中资企业出海需直面两大核心差异:一是不同国家监管政策要求差异带来的风险,二是部分中资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在风险管理水平上的差距。孙蕴洁博士称,“企业出海既要拓展市场‘敢踩油门’,也要管控风险‘会踩刹车’”。
中企出海需警惕跨区域监管差异 中资企业合规与风险转移意识有所提升
孙蕴洁博士表示,在中资企业出海过程中,跨区域监管差异会带来的不同的合规风险。以欧盟为例,其合规条款非常严厉,若企业未能契合当地监管要求,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当中数据保护领域的相关法律更涉及高额的处罚条款,这也是很多中资企业容易忽视的关键要素;另外,海外市场法律诉讼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此前瑞幸在美上市过程中就曾因财务问题而引发大量诉讼,但这一事件也推动中资企业的风险意识逐渐觉醒。以往较少企业关注“董责险”等风险转移工具,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通过保险机制对冲此类潜在风险,以降低经营不确定性。
此外,企业出海还需同步满足多维度监管要求。“既要遵循所属地财务报表披露规则,业务开展中需契合当地监管框架,同时还要应对国际层面日益严格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要求。“孙蕴洁博士解释,”多维度合规已成为中资企业出海的必备能力,需从前期规划阶段就纳入核心考量要素。”
“一带一路” 深化催生服务新需求 香港着力建设成为“自保中心”
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出海,也为风险管控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孙蕴洁博士表示,这次 “一带一路” 论坛中,香港相关从业者将在分论坛集中讨论如何将香港建设为企业“自保中心”。
“自保公司”是指由非保险公司设立的,主要对母公司或者关联公司的风险进行承包或再保险的保险机构,在保险业内是一种相对特殊的存在,一般由大型企业成立,用于保障企业自身风险,不面向公众承保,业务范围通常限定为财产险、短期健康险和短期意外伤害险。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目前在港注册的自保公司有6家,均为内地大型国有企业,如中海石油保险有限公司、中石化保险有限公司、中广核保险有限公司等。
“自保公司的设立,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风险转移的关键方式。” 孙蕴洁博士分析,当前行业正围绕三大核心方向提供支持:一是解读设立自保公司的必要性与核心价值,帮助企业理解其在风险分散中的作用;二是梳理香港作为自保公司设立地的优势,包括区位便利性、政策支持力度及专业服务生态完善度;三是整合行业资源,为企业提供从自保公司设立到运营的全流程专业协助。”
孙蕴洁博士认为,香港可依托其成熟的监管体系、丰富的专业人才、简化的税制和货币自由流动的优势,为有国际化需求的大型企业拓展海外业务提供更广泛的保险服务支持。如果香港能够建设成为自保公司中心,这一举措将为 “一带一路” 沿线业务风险管控提供重要支撑。
中资企业出海潜力:传统基建与新兴科技双线突围
谈及中资企业海外发展潜力,孙蕴洁博士指出,当前市场呈现 “传统与新兴行业并行” 的格局。
一方面,传统能源与基建企业仍是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海的 “主力”。这些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备显著竞争力,长期以来是中资企业 “走出去” 的重要代表,且随着全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其海外市场空间有望持续释放。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出海势头日益强劲,尤其在具备 “中国优势” 的领域表现突出。“以小米、宁德时代等企业为代表,它们将国内已实现‘弯道超车’的成熟产品与技术推向海外,其中新能源车领域最为典型。” 孙蕴洁博士指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已形成全球竞争优势,不仅产品性价比突出,还能适配不同市场的需求,成为中资企业出海的 “标杆项目”,未来在海外市场的增长潜力备受期待。
企业出海既要 “敢踩油门” 也要 “会踩刹车”
孙蕴洁博士总结,中资企业出海过程中需直面两大核心差异:一是不同国家法治监管、政策要求差异带来的风险类型差异,二是部分中资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在风险管理水平上的差距。“企业出海既要‘敢踩油门’拓展市场,也要‘会踩刹车’管控风险,这是实现稳健经营的关键。”
孙蕴洁博士建议,中资企业需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目标市场的监管特点与自身业务实际,制定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可借助专业服务力量,提升合规管理与风险处置能力,确保在全球各地经营中既契合当地要求,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