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图片来源:摄图网(AIGC)
文|刘笑天 王博隆 赵文荣 付宸硕
李越 华鹏伟 安家正 郭柯宇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股权市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我国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近1.2万家,管理规模合计14.4万亿元。2022年~2024年期间,受内外部环境压力加大、二级市场相对表现低迷等因素影响,股权市场在募资端、投资端、退出端均面临较大压力。2025年上半年,随着二级市场表现回暖以及IPO常态化预期提升,募资端与投资端已经出现回暖与修复。
近年来,“募投管退”全链条的生态正不断完善。募资环节,“本土化为主体、国资化为主导”趋势延续,耐心资本地位有望不断增强。投资环节,“投早、投小”趋势不断强化,赛道持续聚焦“新质创新”。投后管理环节,涵盖内容“脱虚向实”,赋能方式不断迭代。退出环节,多元化转型逐步推进,并购退出活跃度提升。展望来看,中国股权市场在估值重塑、机构出清的“淬炼之火”中砥砺前行,有望在政策护航与科创引领下开启新的纪元。
▍中国股权市场功能意义:结构优化,创新引领。
引领资金投向新业态,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股权市场通过赋能前沿创新力量,积极弥合新旧动能转换的鸿沟,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深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撑。与此同时,股权市场通过链接资金端与资产端,助力实现“资金-产业-经济”的良性循环。
制度性支持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股权投资通过主动风险承担、包容失败与长期支持的制度设计,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全方位支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持续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在政策引领下,股权市场投向也随着战略转型而发生变化,二级市场也在制度层面为“募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链条保驾护航。
▍中国股权市场历程回顾:栉风沐雨,政策护航。
发展动态:政策驱动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回顾我国股权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08年以前)、量增阶段(2009~2017年)、质升阶段(2018年以来)。2024年以来,新“国九条”、“创投十七条”、“国办1号文”等政策陆续发布,股权市场“长钱长投”的生态有望逐步建立,“募投管退”全链条的政策环境与管理制度有望不断完善,科技、产业、金融有望形成良性循环,政策将驱动股权市场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市场地位:财富管理与融资支持的重要引擎。财富管理视角下,股权基金是大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官方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我们估算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合计约173万亿元,其中股权投资基金占比约8.3%。企业融资视角下,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成效卓著,2011年以来,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始终在企业融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全部权益类融资中的规模占比通常在30%~70%区间波动。
行业概览:优胜劣汰加速,募投两端回暖迹象已现。股权市场优胜劣汰持续,管理人数量不断下降。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从峰值的约1.5万家下滑至不足1.2万家,存量管理规模约14.4万亿元。2022年~2024年期间,受内外部环境压力加大、二级市场相对表现低迷等因素影响,股权市场在募资端、投资端、退出端均面临较大压力。2025年上半年,随着二级市场表现回暖以及IPO常态化预期提升,募资端与投资端已经出现回暖与修复。
▍中国股权市场发展剖析:固本培元,革故鼎新。
募资环节:“本土化为主体、国资化为主导”趋势延续,耐心资本地位有望不断增强。本土化为主体,人民币基金新募规模占比逐年提升;国资化为主导,大额基金管理人以国资背景为主。政府类资金与产业资本为最重要的出资主体,预计在政策引领下耐心资本的地位将持续增强。近年来,募资端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相关政策不断加码,AIC有望逐步发展成为股权市场中重要的耐心资本;二是政策不断丰富科创债产品体系与配套支持机制,有利于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以培育区域产业经济、强链补链为目标的并购基金不断涌现,地方国资、产业资本等出资方有望通过并购基金快速落地产能、强链补链,助力企业外延式扩张。
投资环节:“投早、投小”趋势强化,赛道聚焦“新质创新”。投资轮次方面,整体呈“双峰”状态,“投早、投小”趋势不断强化。投资赛道方面,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指引下,股权投资在制造产业的投资占比持续提升;“以退定投”趋势下,退出渠道更为通畅的硬科技领域有望持续获得资金流入。随着股权市场的投资范式从投资“商业模式”切换到投资“科技创新”,不同类型机构因为差异化的投资诉求而产生不同的投资策略。政府投资基金正从“政策驱动”向“生态驱动”转变;产业资本从控股型投资转向战略性产业赋能;保险资金积极通过多元渠道布局新兴产业;市场化机构投向从互联网切换至先进制造。
投后管理:涵盖内容“脱虚向实”,赋能方式不断迭代。投后管理涵盖内容日益丰富,良好的投后管理也有助于提高退出回报、助力后续投资机会获取。随着股权市场从“量增阶段”步入“质升阶段”,投后管理的目标也在发生变化,涵盖内容逐步脱虚向实,切实赋能生产经营。产融结合模式接棒土地财政模式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相继探索出适配各地资源禀赋的赋能体系,通过“基金+产业链”、“财政+国资”、“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产业园”等不同模式积极赋能股权项目,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退出环节:多元化转型逐步推进,并购退出活跃度提升。退出压力之下,股权机构积极寻求多元化退出方式。IPO退出方面,二级市场表现回暖、港股市场IPO火热叠加A股IPO常态化预期提升,2025年上半年国内股权项目通过IPO退出的数量占比超6成;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股权市场的退出压力。并购退出方面,政策赋能效果不断释放,并购重组市场持续活跃,其中战略新兴领域交易金额居前,产业并购渐成主流;在政策支持、资金助力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并购重组市场将逐步走向理性化、法制化、市场化、多元化。
▍中国股权市场总结展望:寒舟即渡,青山如晤。
淬炼启新元。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股权市场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展望来看,中国股权市场在估值重塑、机构出清的“淬炼之火”中砥砺前行,中国股权市场有望在政策护航与科创引领下开启新的纪元。
▍风险因素: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超预期;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改革举措不及预期;政策制度再调整;统计数据偏差及滞后性问题。
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8月25日发布的《中国股权市场深度研究—淬炼启新元》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