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领跑”!阶段性胜利还是越来越好?

小小MT4 来源:经济导报 °C 栏目:金融资讯

记者 | 于婉凝

从当前市场表现来看,若论销量与业绩增长的迅猛程度,零跑汽车无疑是佼佼者——这个在今年持续霸榜的品牌,正以势不可挡的劲头在赛道上疾驰,其增长速度在同行中格外亮眼。

8月18日,零跑汽车(09863.HK)在港交所公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加174%;净利润为0.3亿元,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去年同期为净亏损22.1亿元。

这也是继理想汽车之后,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

今年上半年,零跑累计交付新车超22.1万辆,同比增长155.7%,成为上半年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对此,零跑将今年销量目标提升至58万—65万辆,并要在明年挑战全年100万辆的销量目标。

零跑如何在新势力中以黑马之姿突围?其路径既值得深挖,也为友商提供了研究样本。

明年冲击百万辆销量目标

业绩同比实现根本性逆转的背后是,零跑汽车的销量开挂了。

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交付新车221664辆,位居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较2024年同期交付量增长155.7%。最新数据显示,零跑7月全系交付再创历史新高,达50129辆,同比增长超126%,已连续5个月蝉联新势力月销量冠军。

零跑汽车副总裁李腾飞在2025年中期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今年零跑的全年销量目标,将从原本的50万—60万辆,提升至58万—65万辆。而对于明年的销量预期表现,李腾飞表示:“我们非常有信心明年可以挑战100万辆的全年销量目标。”

不过,从今年上半年销量成绩来看,按照此前全年销量目标50万辆计算,零跑已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44.3%。如果要实现新的销量目标,按照58万辆来计算的话,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零跑月均交付量要达到6万辆左右。

实际上,在去年四季度,零跑已经实现单季度盈利,净利润为0.8亿元。不过,到了今年一季度,零跑亏损1.3亿元。

其他造车新势力车企来看,蔚来和小鹏均表示要在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与此同时,理想则在2023年已经实现全年盈利,2023年和2024年的全年净利润分别为118亿元和80亿元,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则接近6.5亿元。

李腾飞透露,零跑汽车要在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盈利,争取实现5亿—10亿元的净利润。

低价不亏的底气

零跑汽车销量爆发的背后,是其频频推出的超高性价比产品。

以6月零跑交付量占比最高的零跑B10为例,该款4月上市车型售价9.98万元起,远低于小鹏汽车G6这样的竞品(17.68万元起)。对于竞争对手来说,这近乎是一个“价格屠夫”式的定价。

零跑汽车自去年以来一直有“半价理想”称号,仿佛零跑是纯靠价格打下来的市场,实则不然,零跑是既便宜又有得赚。

自从去年销量爆发以来,其就实现了四季度盈利,2024年毛利率来到了8.4%左右。今年一季度,其毛利率14.9%,创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销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持续进行的成本管理工作及产品组合的优化。今年上半年,零跑毛利率为14.1%。

“我们相信在上半年的基础上,公司下半年的整体毛利率会维持良好的水平和趋势,并争取实现小幅增长。就2025年全年来看,我们的毛利率预期为14%—15%。”李腾飞表示。

按照零跑创始人、董事长、CEO朱江明的说法,零跑背后的秘诀在于全域自研策略。朱江明介绍,零跑坚持自主研发、制造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这一策略不仅实现了产品平台化,还赋予了产品卓越的成本结构。

零跑官方信息显示,零跑汽车全域自研覆盖“三电+智能”核心技术,通过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八合一集成电驱、数字孪生工厂技术等一系列自研技术,有效降低了零部件数量和生产复杂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空间利用率。朱江明此前曾对媒体表示,零跑自研、自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占到整车成本的65%以上。

当多款车共享相同的零部件时,规模化效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摊薄成本,这也使得在目前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相对低的供应价格。

相比而言,蔚来一季度毛利率为7.6%;小鹏同期毛利率为15.6%;理想毛利率为20.5%。与同行相比,零跑汽车的毛利率看起来还不错。

半年度研发投入仍不及同行一季度水平

但说到研发投入,零跑的表现就没那么好看了。

此次财报显示,零跑汽车2025年上半年的研发开支为18.9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12.2亿元增加54.9%。据零跑汽车方面介绍,该增幅主要由于研发力度的加大以及研发人员的增加。

虽然研发投入已大幅增加,但仍未达到同行一季度的水平。

2025年一季度,零跑汽车的研发投入为8亿元,而同期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9.8亿元、25.1亿元和31.8亿元。2024年,零跑汽车的研发投入28.96亿元,而同期小鹏汽车研发投入64.6亿元、理想汽车研发投入111亿元、蔚来汽车研发投入130.37亿元。

以今年一季度营收规模和零跑(100.2亿元)同一量级的蔚来(120.35亿元)和小鹏(158.1亿元)来看,若后两者研发投入降至零跑的水平,2025年一季度蔚来税前利润理论上增加23.8亿元,小鹏增加11.8亿元。

在超高的性价比和较高的毛利率背后,零跑的研发投入实际上要比竞争对手都低。尤其是当下智能汽车最核心的辅助驾驶领域,同行们都在大力投入相关研发,零跑在研发投入上的节俭显然无法维持相应的智驾水准。

理想汽车CEO李想在理想i8发布会上透露,2025年,理想预备在人工智能上的投入会超过60亿元,其中45%投资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上,包含了基础模型、推理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算力和云端算力等;另外55%投资在人工智能的产品技术研发上,包含VLA大模型、理想同学智能体、智能座舱等方面。

而在2025年初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透露,过去十年,小鹏在研发和制造领域的投入超过了500亿元;2025年,小鹏汽车和小鹏汇天预计总研发投入将达到约95亿元,其中AI上的单项投入约45亿元。

可见,竞争对手在AI上的投入还在加大马力。

零跑开启“冲高路”

零跑汽车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零跑汽车方面称,公司正在快速加大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投入,希望能够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晋升到国内第一梯队的水平。2025年上半年,智驾团队规模和算力资源投入均提升近100%,公司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城市NOA组合辅助驾驶能力。

不过,智驾的追赶绝非易事。

从资金层面来说,产投比是大多数车企难以平衡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市场更迭的速度,并没有留给追赶者太多时间。正因如此,奇瑞、长安、广汽、奥迪、宝马、丰田等品牌,在自研探索后纷纷调整战略,转向开放协同。即便是最早喊出“全民智驾”的比亚迪,也不再固守纯自研路线,转而采用自研与合作并行的模式。

在诸多受访中,“投入产出比”一直挂在朱江明的嘴边,这也让零跑中断了一些热门的自研项目,比如芯片。朱江明曾表示芯片自研已经暂停,理由是目前智驾芯片的工艺要求越来越高,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零跑的规模有限,芯片用量不够大,自研芯片的投资回报率实在很低。

而智驾的投入只会更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智驾竞争力,将是其接下来必须直面的命题。

据悉,零跑从下半年开始已经进入新车密集发布周期。7月11日,全新零跑C11上市;7月24日,零跑B系列第二款车型B01上市。

在2025年中期业绩电话会上,李腾飞还透露今年零跑还会有多款新车上市或首发亮相,包括B系列的第三款车型将在今年9月的德国慕尼黑车展全球首发,并将于今年11月在国内上市。

与此同时,被李腾飞称为零跑“十年集大成之作”的D系列首款车型,最快将会在今年10月首次公开亮相,明年一季度就会正式上市,而D系列还将会有MPV车型。

不过,对当下的零跑来说,要让消费者接纳其高端车型,仍存在不小的挑战。从行业已验证的路径看,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品牌均是先以高端产品锚定品牌调性,再下沉至主流市场推出走量车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发展逻辑。

而零跑汽车想要“自下而上”突围,以现有的技术储备来看,恐怕难称坦途。在10万—20万元的价格带,零跑靠着性价比的红利,即便智驾表现不算抢眼,倒也还能在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但若想要闯入更高端市场,智驾能力这一缺口将极大压低零跑冲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