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科技为何总跑偏?

小小MT4 来源:久谦中台消费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久谦中台消费

养老机器人在亦庄大赛现场能流畅演示八段锦教学,却无法识别老人含糊的方言指令;智能护理床售价高达数十万元,功能按钮却小得让视力退化的老人难以操作;情感陪护机器人拥有金属质感外壳,却让许多老人因“冰冷触感”而拒绝靠近——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恰恰是中国银发科技产业“跑偏”的真实写照。

在政策推动与万亿市场预期的刺激下,智能养老设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开展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项目,将养老服务定位为具身智能落地的首要场景,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超2万亿元。

然而行业繁荣背后,产品与老人真实需求间的鸿沟却在扩大:75%的适老科技产品因操作复杂、功能冗余或定价畸高,最终被闲置或弃用。当技术逻辑凌驾于用户逻辑之上,“银发科技跑偏”已成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痛点。

需求错位:闭门造车背后的三重脱节

银发科技的核心矛盾,首先源于技术供给与老人需求的深度脱节。多数研发团队由年轻工程师主导,对老年群体生理衰退特征和情感诉求缺乏切身体验。

“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吕泽平院长一针见血:‘许多功能是为想象中的老人设计的。’”

例如某款需语音指令启动的陪护机器人,对认知退化的失智老人形同虚设——他们已难以完成清晰指令的发出。

功能冗余加剧了实用性的坍塌。就像智能手机集成上千功能而老人仅用5种,养老机器人常堆砌健康监测、娱乐社交、紧急呼叫等模块,导致体积笨重且成本高企。

“一位养老机构护理员坦言:‘技术先进的机器人往往操作繁琐,最终沦为展示品。’”

更关键的是,企业对“适老”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北京海百川科技在试验中发现,老人对金属外壳机器人普遍抵触,后通过赋予仿真皮肤和触感才提升接受度——这揭示了一个本质:技术需要温度,而温度来自对人性需求的洞察。

机制类别

具体问题/表现

典型案例

数字适应障碍

老年人难以操作复杂手机功能,如地图定位和移动支付

北京市民王运芳因视力下降无法使用手机地图定位

产品服务覆盖不足

1.3亿非网民老年人被排除在数字社会之外

工信部完成1735家网站APP适老化改造,但尚未覆盖全部需求

精神文化供给不足

部分老年人沉迷网络,形成信息茧房

50岁以上用户月均使用移动互联网超130小时

信息安全隐患

老年人易受网络诈骗和直播带货误导,造成经济损失

假冒购物平台骗取手机号半年非法套现近20万元

经济障碍

助听设备成本高,

限制普及率

传统助听设备价格昂贵,干预率不足6%

社会认知缺失

公众对听力障碍重视不够,影响干预效果

助听器采用率远低于国际水平,整体干预率不足6%

成本困局:技术普惠的未竟之路

价格始终是银发科技落地的最大梗阻。当前康养机器人硬件成本居高不下:单只基础机械臂约5万元,叠加防水等功能后飙升至50万元,全套设备轻松突破百万元。

“北京大艾机器人副总经理杨永涛坦言:‘研发阶段的高成本传导至终端,普通家庭根本无力承担。’”

成本结构失衡进一步扭曲产品定位。企业为摊薄研发支出,倾向开发多功能集成设备,却导致机构买不起、家庭用不着的尴尬。例如智能护理床虽能监测体征并辅助翻身,但售价等同养老院全年运营预算,最终仅在高端医疗机构零星采购。

更严峻的是,维修网络缺失使成本问题雪上加霜。偏远地区故障响应需数天,老人被迫回归原始照护模式,技术普惠沦为口号。

数据与伦理:智能化背后的暗礁

养老机器人的智能化依赖海量场景数据训练,但真实世界数据获取却步履维艰。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纪俊杰指出:‘具身智能数据无法从互联网抓取,必须深入养老院或家庭实地采集。’”

而企业进入这些场景的机会有限,导致算法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不足。

部分消费者对养老机器人的安全性持有疑虑,担心其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因系统失控、程序故障或硬件损坏而对老人造成伤害,如失灵打人、漏电或病毒入侵等风险。

隐私安全成为另一重隐忧。健康监测类设备持续采集心率、行动轨迹等敏感数据,但行业缺乏统一加密标准。曾有机器人因数据传输漏洞导致老人生活影像外泄,加剧了用户对技术的戒备。

这些风险暴露了产业配套的滞后:《养老机器人安全操作规范》《健康数据隐私保护条例》等标准仍处于空白,企业自发性保护措施难以消除系统性风险。

协同断链:政策、资本与社会的失焦

尽管政策层面将养老科技纳入国家战略,但支持方式仍显粗放。试点项目聚焦技术攻关,却忽视市场教育——社区“数字课堂”覆盖不足,老人因操作恐惧拒绝使用设备。更关键的是,医保报销目录尚未纳入主流养老机器人,高昂费用全由用户承担

资本投向则暴露短期逐利性。风险投资扎堆人形机器人等“炫技”领域,而解决如厕、进食等刚性需求的辅助设备因技术含量低难获融资

社会层面更存在认知偏差:媒体过度渲染“机器人替代护工”,激发从业者抵制情绪;子女将设备视为情感代偿工具,忽视老人对真人互动的渴求。

破局之道:回归需求本质的三重校准

要终结银发科技的“跑偏”循环,需重构从研发到落地的全链路逻辑。

需求锚定:从“大而全”到“少而精”

借鉴支付宝适老化改造的思路——通过语音输入、视频引导、预设数字指令,让不识字的老人3步完成支付。养老设备同样需聚焦核心场景:将跌倒防护、用药提醒、应急呼叫等高频功能模块化,开发“基础功能包”,剥离华而不实的附加项。日本已实践此模式:松下推出仅保留呼叫和定位功能的简易腕表,价格降至千元内,市占率超40%

成本重构:租赁模式与保险机制创新

推广“硬件租赁+服务订阅”模式,如上海试点外骨骼机器人月租2000元(含保险),比原价30万的购买成本降低87%。同时借鉴新能源汽车保险机制,开发养老设备专属险种,覆盖维修与责任风险。企业端则需推动供应链开放——如海尔向中小厂商共享传感器技术,降低行业整体研发成本。

生态协同:政策精准滴灌与社会网络共建

政策需从“补供方”转向“补需方”:对购买基础版设备的家庭补贴50%,将机构采购纳入税抵扣范围。建立公共数据池,脱敏处理10万份老人行为数据并向企业开源。社区层面可培训“银发科技志愿者”,协助设备调试与反馈收集——北京亦庄养老中心通过护理员推介机制,使机器人使用率提升3倍。

当支付宝的语音支付让菜场老人不再因识字障碍掏出现金,当大艾外骨骼机器人帮助偏瘫患者重新站立,这些微小却真实的场景揭示着银发科技的真正价值:技术从不是目的,而是通往尊严生活的桥梁。未来十年,随着2.8亿中国老人深度融入数字社会,能穿越周期存活的企业未必掌握最尖端算法,但一定最懂如何将技术隐于温暖服务之后。毕竟,让老人忘记“使用科技”,才是科技成功的终极标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