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近日在上海落幕,这场人工智能领域的盛会吸引了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广泛关注。淡水泉投资对本次大会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对大会展现的产业趋势进行了解读。本文基于淡水泉投资对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调研笔记整理,相关观点及案例引自该机构公开发布的微信公众号内容。
一、模型竞争进入差异化深水区
淡水泉投资指出,本届WAIC上,智谱、MiniMax、阶跃星辰、Kimi等大模型厂商已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布局。部分企业聚焦长文本处理,部分深耕多模态能力,还有企业侧重工具调用或垂直场景开发。这种转变反映出行业竞争压力加剧,特别是DeepSeek R1等开源模型的崛起,迫使闭源厂商重新思考商业闭环路径。
淡水泉投资认为,模型与应用的边界正日益模糊。头部厂商正从纯模型提供商转型为融合生成、检索、工具调用等能力的综合平台,强化其生态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正探索开源与闭源的混合模式:OpenAI、智谱等部分开源模型,而Meta却在开发高阶闭源产品。这些变化意味着,模型最终需通过生态或应用实现价值,传统软件公司或将面临挑战。
二、云巨头重塑AI商业生态
淡水泉投资观察到,互联网云厂商正全力构建以模型为中心的全栈能力。有的云厂商基础模型覆盖大语言、多模态、编程等领域,配套开发了编程辅助、阅读助手等应用工具;有的则聚焦将大模型深度嵌入600余个业务场景,提供企业级解决方案。
通过推出“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传统云厂商实现了服务的AI化升级。淡水泉投资特别提及,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可能改变企业上云逻辑:在大模型时代,中小企业自建AI私有云面临算力成本、运维复杂度、人才短缺等瓶颈,或将转向公有云平台获取AI能力。若该趋势确立,相关资产的估值体系或将重构。
三、国产算力突破进行时
淡水泉文章重点分析了国产算力进展。华为展出的昇腾384超节点集群,算力达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的2倍,服务器集成商和专注于私有化部署的AI一体机厂商成为展区主力。尽管国产GPU在单卡性能上逼近英伟达H20,但在内存带宽和互联能力等推理性能关键指标上仍有差距。
淡水泉投资注意到国产GPU正通过协同创新寻求突破:比如沐曦与阶跃联合发布解决方案,燧原携手互联网云厂商共建智算中心等。DeepSeek R1带火的AI一体机赛道,则反映出市场对私有化部署的强烈需求。淡水泉投资认为,随着私有化部署推进,国产算力将获得宝贵应用场景。
四、端侧AI仍在蓄力阶段
尽管智能机器人和AR眼镜展台人气高涨,淡水泉投资指出端侧AI仍面临核心挑战。多模态感知、交互和自主决策能力仍需突破,硬件端也存在机械结构、显示续航等技术难题,需要产业进一步攻关。淡水泉投资认为,智能手机因算力、交互及场景优势,可能成为AI智能体的首选载体。当前厂商的谨慎态度,恰恰反映技术成熟度仍需提升。端侧Agent多步推理的发展或将遵循先在云端平台上验证,再向手机端迁移的路径。
2025年的WAIC或许尚未展现端侧AI的全面繁荣,但产业链的持续投入已为未来埋下伏笔,值得保持乐观。
(本文观点及案例基于淡水泉投资微信公众号文章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