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下科技IPO恐难乐观:估值暴增14倍,造血能力趋近于零,净利润不到宁王的一半,治理结构存隐忧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鹰眼财报

  2024年,港股新能源IPO通过率低于20%,监管趋严和投资人信心不足是主因。参考瑞浦兰钧(00666)上市后股价低迷、快狗打车破发,果下科技若不澄清控股关系、优化财务结构、提升技术实力,即便上市也难逃破发宿命。

  港交所近期对新能源企业的审核愈发聚焦基本面,宁德时代港股IPO申请因财务透明度高而进展顺利,果下科技却在多方面存疑。风口之上,基本面才是立足之本,果下科技的IPO前景恐难乐

  财报上的营收曲线如火箭般蹿升,现实中的现金流却似风中残烛。

  2025年4月,江苏无锡的储能企业果下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宣告冲刺IPO。公司创始人冯立正、张晰、刘子叶三位江南大学校友,打出了“AI+储能”的炫目旗号,三年营收从1.42亿狂飙至10.26亿的“神话”成为市场焦点。

  资本盛宴的聚光灯下,投资人觥筹交错,60亿估值的故事在路演中不断发酵。然而翻开招股书细看,这家公司的底色却令人心惊——毛利率如自由落体般下坠,现金流长期告负,应收账款堆积如山

  当证监会的质询函于7月11日送达,一连四问如冷水浇头,揭开了这场资本盛宴的“贫血”真相。

  01 “盈利性贫血”:营收神话下的失血体质

  果下科技的招股书首页,一串数字足以让任何投资者心跳加速:2022至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8.9%,2024年单年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乍看之下,这仿佛是一台开足马力的印钞机。

  但翻开利润表,真相令人愕然。2022年公司毛利率尚有25.1%,到2024年竟骤降至15.1%,单年跌幅就达11.6个百分点。更触目惊心的是净利率——从17.1%一路滑落至4.8%不及宁德时代储能业务净利率(10%)的一半

  这种“量增价崩”的病态,在大型储能业务上体现得尤为惨烈。2022年该业务毛利率31.4%,到2024年竟被腰斩至11.9%,两年间蒸发近20个百分点。行业价格战的血雨腥风中,公司毫无招架之力。

  “价格战是主因,2024年储能电芯均价下跌29%”,招股书中轻描淡写的解释,暴露了其技术护城河的缺失。当行业龙头靠专利壁垒稳坐钓鱼台,果下科技却深陷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增收不增利成为挥之不去的魔咒。

  02 “现金流贫血”:账上黄金都是画饼充

  如果说利润表已显病态,那么现金流量表堪称触目惊心。2022至2024年间,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连续两年深陷负值泥潭(-3032万元、-7291万元),直到2024年才勉强转正至373万元。

  这微薄的“造血”能力,在债务大山面前杯水车薪。截至2025年2月末,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仅剩2256万元,而短期借款高达3.34亿元,现金短债比低至0.07

  更诡异的是应收账款堆积如山。2024年末贸易应收款余额达5.2亿元,占营收比重50.7%,意味着公司每赚2元钱,就有1元是“白条”。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56天,一路拉长至120天回款能力断崖式下滑

  当同行阳光电源将应收款占比控制在30%以内时,果下科技的资金管理能力相形见绌。最令人瞠目的是,公司自身债台高筑,2024年末竟向“熟人”提供5775万元非业务贷款,占现金流四分之一。这种饮鸩止渴的资金腾挪,已经踩上关联交易违规的红线。

  03 估值泡沫:14倍暴涨的资本秀

  在基本面如此孱弱的情况下,果下科技的估值却上演了惊天逆转。2023年公司估值尚在4亿元水平,到2025年3月,凯博鸿成以1亿元注资将估值推至16亿元;短短一个月后,深圳宁乾的3000万元入局竟让估值飙升至60亿元

  14个月14倍!资本魔术师的手速令市场瞠目。这种“估值飞天”与“盈利坠地”的背离,构成IPO史上最刺眼的悖论。

  更值得玩味的是突击入股者的身份。凯博鸿成作为最大金主,背后闪现中创新航的身影——这家动力电池巨头通过凯博资本持有该基金近50%份额。而中创新航恰好是果下科技的大客户兼供应商,2023年贡献了22.7%的营收

  产业资本、估值操纵、关联交易在此形成完美闭环。当资本玩家通过上市前突击入股拉高估值,二级市场投资者注定要接最后一棒。

  04 治理缺陷:江南系校友的利益围城

  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图,勾勒出一张盘根错节的“江南系”关系网。三位创始股东冯立正、刘子叶、张晰合计持股58.54%,却未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控股权认定模糊不清。这种“似合实分”的股权设计,为上市后的控制权争夺埋下伏笔。

  最戏剧性的是陈俊德的暴富神话。作为冯立正在无锡特钢的老领导,这位江南大学83级校友在2019年公司初创期以500万元低价入股,如今持股市值竟达9.29亿元。六年185倍的回报率,远超任何产业投资的合理范畴。

  管理层构成更显单薄。核心高管多为80、90后,2022年后才匆匆升任;财务总监王振淋出身房地产行业,在技术密集的储能领域堪称“外行掌舵”。2025年2月五名执行董事突击上任,管理层稳定性形同虚设。

  当公司向“熟人”提供近6000万贷款时,当老领导享受超常规投资回报时,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已昭然若揭。治理结构的不规范,让这场资本盛宴弥漫着利益输送的异味。

  05 业务根基:转型如走钢丝的致命游戏

  果下科技的业务转型堪称一场豪赌。2022年公司72.1%收入依赖欧洲户储市场,到2024年竟急转至79.9%靠国内大型储能。这种“船小急掉头”的激进策略,将公司推入更血腥的战场。

  大型储能市场看似广阔,实则暗礁密布:政策依赖性强、回款周期漫长、毛利率薄如刀片。当果下科技的大储销量从2022年的58MWh暴增至2024年的1653.7MWh时,毛利率却被压缩至11.9%的生死线

  南都电源(300068)2024年因行业价格战、地方补贴暂缓等因素,营收骤降45.56%,亏损14.97亿元,即为前车之鉴。南都电源前五大客户占比37.81%,第一大客户占比12.53%,果下科技客户集中度远超南都电源,最新净利率4.80%,处于较低水平,可能面临同样的行业风险。

  客户集中度居高不下。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虽降至66.5%,但最大客户仍占27.9%。2023年四家核心客户系当年新签,2024年占27.9%份额的中机国际一旦抽单,公司营收将遭灭顶之灾。

  吹嘘的“AI+储能”概念同样难掩尴尬。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仅3.08%,不到行业技术型企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对比宁德时代在AI调度算法上的数百项专利,果下科技的“AI赋能”更像是包装招股书的营销噱头。

  更令人忧虑的是产品保修期仅2至5年远低于行业15年的通行标准。这种“寅吃卯粮”的质量承诺,为未来埋下巨额赔付的隐患。

  证监会质询函的四连追问,像一束强光刺破迷雾。新增股东入股价格合理性存疑?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股权权利是否完整?每个问题都直指这场资本游戏的要害。

  当储能行业洗牌加速,当300家集成商争夺10%的市场缝隙,果下科技“以规模换市场”的赌命式扩张已显露疲态。60亿估值大厦下,5.2亿应收账款如定时炸弹,0.07的现金短债比更似死刑判决。

  2024年,港股新能源IPO通过率低于20%,监管趋严和投资人信心不足是主因。参考瑞浦兰钧(00666)上市后股价低迷、快狗打车破发,果下科技若不澄清控股关系、优化财务结构、提升技术实力,即便上市也破发与低迷概率大。

  港交所近期对新能源企业的审核愈发聚焦基本面,宁德时代港股IPO申请因财务透明度高而进展顺利,果下科技却在多方面存疑。风口之上,基本面才是立足之本,果下科技的IPO前景恐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