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降三年!景顺长城基金新任董事长能否挽回业绩颓势?

小小MT4 来源:市场资讯 °C 栏目:金融资讯

  来源:Y趣理说

  2025年8月5日,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公告,宣布由叶才新接任董事长职务,自8月4日起生效。原董事长李进因任期届满正式卸任,结束其自2020年9月以来在景顺长城四年多的任期。

  此次董事会更替,正值公司面临高管调整、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与主动权益管理承压的多重节点,市场对景顺长城的未来治理架构与投研体系稳定性高度关注。

  01

  连降三年,管理层更替

  李进长期服务于“华能系”,拥有三十余年金融从业背景。其在2020年接任景顺长城董事长后,公司管理规模一度显著增长,从2020年底的不足4000亿元上升至2025年二季度的6460.04亿元。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公司的营收与净利润却出现连续三年下滑,反映出增长结构中“重规模、轻效益”的隐忧。

  具体来看,2021年景顺长城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为45.2亿元和14.02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70%。但自2022年起,公司经营指标持续承压。至2024年,营收降至33.73亿元,净利润亦回落至9.5亿元,分别较2021年高点下降25.36%与32.25%。

  此番董事长职务交接,除常规任期届满因素外,亦被视为公司寻求战略优化与结构调整的重要节点。新任董事长叶才新同样出身“华能系”,其长期担任华能资本相关职务,具备丰富的金融管理与控股型资本平台经验,外界普遍关注其上任后是否将对公司战略方向作出系统性调整。

  02

  “双十”百亿大将离职

  在董事长交替的同时,公司核心投研人才流动亦引发市场高度关注。5月中旬,管理规模逾百亿元的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宣布因个人原因辞职,涉及产品包括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沪港深精选等多只代表性基金。

  鲍无可在业内被誉为“双十”型选手的明星基金经理,既有超过10年的管理经验,又能稳定跑出年化收益率10%以上的优异成绩,一直以来都是景顺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价值派”旗手。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老将的告别看似突然,实则在产品逐步交接、权重边缘化,整个过程更像是景顺长城在有意识地“淡出”这位老将的舞台,节奏缓慢却十分明确。

  但就是这样一位“元老级”的人物,其离任前未获得公司高管层任命,被视为公司在核心人才激励机制与晋升路径方面存在一定结构性掣肘。

  鲍无可长期坚持“自下而上”的基本面投资策略,其管理基金长期业绩稳健,为景顺长城主动权益品牌的建设作出关键贡献。

  随着其离职,以及近年来另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刘彦春业绩回撤,公司原本赖以支撑的权益类业务正面临实质性考验。

  由于其当前持仓集中于传统消费股如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导致其在新兴成长行情中表现相对滞后,部分基金近两年收益率持续低于同类平均水平。

  刘彦春管理规模也从巅峰时期的1163亿元降至当前的364亿元,降幅高达68.7%。

  03

  主动权益困局难解

  尽管公司整体资产管理规模在增长,但以主动权益类基金为代表的核心业务板块表现低迷,反映出景顺长城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中盈利结构较为单一,依赖历史声誉与既有策略,而缺乏针对性改革与资源再配置。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景顺长城混合型基金规模已由2021年6月末的2151亿元下降至1071亿元,缩水幅度超过五成。

  当前,主动权益基金市场正在逐步走向“风格多元、业绩导向”的新竞争阶段。

  在核心投研人员绩效承压、团队稳定性下降的背景下,景顺长城如何重塑以主动管理能力为导向的投资生态,仍需通过中长期制度建设与人才体系优化加以实现。

  叶才新履新后的战略方向值得关注

  新任董事长叶才新具备较强的集团战略管理背景,但其过往经验主要集中于财务控股、租赁金融等领域,其对公募基金公司微观运作与投研文化的熟悉程度仍待市场观察。在当前景顺长城面临治理架构优化、业绩持续性重塑、人才梯队重建的关键时期,如何在不打破原有制度惯性的前提下推进机制改革,将直接影响其在行业中的长期竞争力。

  未来一段时期内,景顺长城的投资业绩表现、基金经理梯队建设以及组织结构调整情况,将成为市场判断其中长期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指标。

  数据来源:wi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