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的角度
本文为金融业研究方法探讨。本文不是证券研究报告,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涉及个股也仅为举例或陈述事实之用,不代表我们对他们的证券或产品的推荐。具体投资建议请参考我们的研究报告。
王剑,CFA
PART 1
分析框架
还是从大家熟悉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系出发。央行是银行的银行,居民的钱存在银行,形成存款(广义货币),而银行的钱存在央行,形成基础货币,即存款准备金(对央行而言是“银行存入”)。央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或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回笼)基础货币,来调节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为行文简洁,后续以“银行”指代商业银行。
对整个货币市场进行分析时,我们将整个银行业视为一个整体,类似于假设“全市场只有一家银行”。但近期的流动性波动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分化,即有些银行流动性紧张,有些银行流动性宽松。于是,使用多银行的分析框架,当然,一般从两家银行开始。
这里先设置一些假设:
(1)全国有两家银行,A和B,两者完全相同;
(2)全国所有的客户,一半开户在A银行,另一半开户在B银行,大家也都是同质的;
(3)初始状态:两家银行各有100元资本金,以及存放央行的100元基础货币。
很显然,这些假设并不符合现实,我们会在后文逐步放宽这些假设,让分析逐渐向现实靠拢。这是常用的数学分析范式。
然后,两家银行分别给自己的客户放贷,各投放200元。形成贷款,同时,各自派生出200元存款。
然后,客户拿到贷款资金,用于购买产品和服务,要向卖方支付货币。比如,A银行派生出来的200元存款,要向这些借款人的卖方划款。而卖方有一半开户在本行,另一半开户在B银行。假设客户的资金交易平均分布,那么意味着,A银行有一半存款会划至B银行,同时,A银行持有的准备金也划至B银行:
当然,B银行的客户也是同理:客户将贷款而来的200元存款付给卖方,而卖方有一半开户在A银行,于是:
也就是说,两家银行的存款,向开户在对方的卖方支付了货款后,两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均回到了原样(放贷后的状态)。当然,这里需要一个假设前提是,两家银行及其各自的客户,都是基本相同的。这种银行、客户都同质化的情况下,大家把钱相互付来付去,收付抵消,最后不会出现结构性问题。
PART 2
引入银行异质性
接下来,就开始打破银行、客户的同质化假设,引入异质化的结构。A银行是大行,客户是大企业。B银行是小银行,客户是小企业(包括个体户)。这一假设基本上是符合那些拥有数量较多银行的国家(比如美国、中国)的情况的。在这些国家,银行会自然分化为大小银行,然后和客户之间也自然地形成“门当户对”的匹配,即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
这样的银行体系被称为“多层次银行体系”,能够避免所有银行在同一舞台上恶性竞争,不同银行各司其职,使整个市场发展更为有序。当然,如果银行层次过于分割,其代价可能是削弱竞争,导致某些银行对某些企业形成“敲竹杠”效应,使银行产品价格偏高。当然,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应该是既避免恶性竞争,又避免敲竹杠。
此时,大企业、小企业的支付,就出现不同情况了。而我国近几年出现的情况是:经济增长有压力,需求不足,因此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支付交易都不是很旺盛。但大企业很多是国企、央企,在经济发展中挑大梁,仍然会有较好的信贷需求,进行一些生产建设。回到上述模型中,就是两家银行之间的“相互”支付,变成了相对“单向”的支付。
假设A银行是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向大企业投放了200元贷款,派生了相应存款。但B银行是小银行(注意,A银行、B银行均都不是一家银行,而是多家大银行、小银行的集合)服务小企业,小企业信贷需求不足,因此只投放100元付款,派生100元存款。
这里还有一个假设:所有企业(包括大小企业)对外购买产品和服务时,供应商依然是平均分布的,即有一半卖方是小企业,另一半是大企业。换言之,并不是大企业向大企业购货,小企业向小企业购货,而是所有企业向所有企业购货。
于是,就会出现两家银行向对方支付不对等的局面。先看A银行的客户对外支付200元,一半依然存在本行,另一半付给小企业,划至B银行:
然后,B银行的客户贷了100元,向外支付,卖方也是大小企业各一半,50元依然留存本行(付给小企业),另50元付到A银行(付给大企业):
此时来看两家银行的几个常用的流动性指标:
很显然,从上述三个指标来看,B银行处于流动性非常宽裕的状态,而A银行处于流动性紧张的状态。如果A银行再叠加其他任务,比如购买国债等,那么流动性会更加紧张。
这便是我国此前一段时间面临的现实:大银行由于服务大企业,主要是国企、央企,它们在经济增长面临压力时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申请信贷用于生产经营。而小企业需求疲弱。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资金单向流动,大银行流动性紧张,小银行流动性宽裕。
本质上,是大小银行各自服务的企业群体不同,导致它们申请贷款的规模不同、相互支付金额不同,导致资金从大银行流向小银行,但小银行回流大银行变慢,从而出现结构性的流动性紧张。此时如果将大小银行合并,回到前文“只有一家银行”的状态,流动性看似是正常的。因此,引入结构性分化后,总量的充裕并不能保证肯定充裕。
PART 3
解决方案
此时怎么办?无非以下几个解决方法:
(1)大银行从小银行“抢”存款
比如,2022年开始,大银行开始使用“手工补息”等手段,提高实际存款利率,将小企业的存款抢过来。接上例,大银行通过手工补息等手段,抢走了30元小企业的存款:
这样,大银行的流动性显著改善。当然,2024年,手工补息被取缔,大银行失去了这一手段。平时,小银行所允许的存款利率上限高于大银行,因此存款上有一定价格优势。同时,小银行往往还有地缘、人缘等优势,因此大银行很难再去抢小银行的存款。
(2)大银行发行CD、拆借、存放等方式向小银行进行同业融资
比如,大银行向小银行发行CD、同业拆借、吸收同业存款等方式,进行同业融资。比如,融入30元:
这种方式下,大银行从小银行“抢钱”变成了“借钱”,显得“体面”了很多。但遗憾的是,近几年,监管部门对小银行的同业业务有严厉的控制,这个业务量也不会很大,小银行的富余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利率债。稍微做一些同业负债是可以的,但如果两边的流动性结构性失衡比较严重,那么就无能为力了。因此,针对同业业务的监管也会造成流动性不畅。
(3)小银行购买资管产品
小银行有富余资金,可以用于购买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固收类资管产品。按我国监管要求,资管产品需要有一个托管银行,即资管产品的存款行。由于我国一般是大银行才具有托管牌照,因此只要小银行购买了资管产品,资金便已回流大银行,形成大银行的非银存款。
以小银行购买30元资管产品为例:
后续,资管产品也可以购买大银行发行的CD,但这都不会分流大银行的负债端(大银行负债端的资管存款,转换成CD)。
但是,和同业业务一样,小银行的投资资管产品业务近几年也被监管部门控制,小银行压缩了这一类投资,最后主要集中于投资利率债(同时又造成了利率债的过度投资,进而造成利率债投资者结构的单一化)。但注意,如果是其他资管产品将利率债卖给小银行,那么资金去了资管产品,也存于大银行,也能缓解大银行的流动性紧张。
还有一种类似的方法,就是小银行的存款人(小企业)自己去买资管产品,也能起到资金回流大银行的效果。并且对于存款过剩的小银行来说,它们也乐意看到这一局面。因此,可以大力发展小银行的资管产品代销业务,即财富业务。
(4)小银行的小企业开始增加贷款和支出
这才是改变流动性结构性紧张的最根本方法。因为造成结构性紧张的根本原因正是大企业、小企业经济活跃度的不同。当然,这需要等来经济整体复苏。由于大企业从事的一般是一些大型建设项目,会拉动上下游,因此对小企业的需求有一定带动作用。此外,财富效应、居民信心等,也会带动小企业需求,只是这些不是特别容易把握和测算。
(5)央行给予暂时性流动性补充
流动性结构性紧张的根源是大银行的资金向小银行流动,但小银行资金回流大银行的渠道不畅或金额太小。上述几种方法的本质,都是将资金从小银行搬回大银行,来解决结构性紧张。如果上述这些方法均失效或量级不够,那么还有一个方法,即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向流动性紧张的大银行提供暂时的流动性支持,即通过向大银行投放广义再贷款(MLF、逆回购等)、国债买卖、定向降准等方式,提供流动性。比如,以下是央行向大银行投放30元的MLF:
将来,待小银行的资金通过其他方式回流大银行后,央行可以通过逆操作来回笼流动性,从而帮助大银行度过这段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PART 4
小结
不同银行之间的流动性结构性紧张,其本质根源是不同类型的银行客户的经济和资金活跃度不同,这是多层次银行体系下难以避免的一种现象。即使在经济活跃期也会有这一现象,当然那时候可能是反过来:小企业过于活跃,而大企业受监管约束相对稳健。
简言之,流动性紧张的是大银行,但根源在小银行。
本文也梳理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但这可能需要适度松绑对小银行的业务约束,“因行施策”,实施差异化监管,对符合条件的小银行,稳慎发展它们的同业业务、投资业务、财富业务,畅通资金回流大银行的渠道。这同时也能缓解小银行存差扩大导致的效益下滑。
当然,最根本的解决,还是千方百计提振小企业(含个人、个体户)信心,让小企业手上的资金动起来。
附:
本文使用了虚拟的银行例子,真实数据的分析请见2025年3月21日报告《大行负债缺口何时扭转?——银行资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