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策略】香港路演交流的3个焦点问题
来源: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本文作者:刘晨明/许向真/陈振威
报告摘要
为什么“对等关税”后港股韧性超预期?
从交流情况来看,投资者对于当前的几个压力因素能够形成共识:一是外需的冲击二季度会逐步显性化;二是内需也有一定转弱迹象;三是当前港股估值并不算便宜,恒生指数ERP接近压力位。
但港股市场——尤其是恒生指数——在过去一个阶段维持了较强的韧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1)从分项资金面来看,南向资金的持续涌入对港股市场形成支撑。
(2)主力资金形成合力、及时响应,为市场注入信心。
(3)美债抛售潮之下亚洲货币回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本土资产的配置需求。
整体而言,4月以来,资金始终以偏正面的角度理解外部冲击,但考虑到当前风险溢价水平回落至压力位附近、且二季度基本面预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我们仍建议关注外需敞口,适当降低风险偏好。
公募基金管理新规下港股资金撤出压力有多大?
新规下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基金经理不得不更慎重考虑持仓与业绩基准的偏离情况。我们认为港股通基金产品影响可能相对有限,原因在于当前多数规模较大的港股通基金是被动指数型产品,这类产品行业偏离问题较小。
AH两地配置的主动型基金在一季度增配了较多港股标的,这部分产品后续的调仓情况可能对港股整体流动性带来一定影响。我们测算了477只10以上净值规模、以沪深300为基准指数(或基准之一)的主动型产品,港股超配水平约为5.5%。
港币触发“强方兑换保证”如何影响市场预期?
历史上看,港币升值触发 “强方兑换保证”阶段,港股市场整体表现偏强。但同时要看到,港币汇率与港股市场流动性实质上是互为因果的。一方面,美元走弱,港币回流,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另一方面,年初以来港股市场情绪高涨,挣钱效应强,也会吸引资金流入,从而提升港元需求、引发港元升值。因此任一环节逻辑扭转,都可能触发反向传导链条,比如前一轮港币脱离强势区间的时点大约在2021年1月末,时间上正对应中国市场消费核心资产泡沫破裂。下一阶段,除了美元指数企稳风险以外,更需关注的或在于内外需冲击下的基本面下行压力。
风险提示:各方关税谈判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其他经济体对中国贸易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及其他海外经济体需求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增长及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
本文如无特别说明,数据来源均为Wind, Bloomberg数据
报告正文
一、为什么“对等关税”后港股韧性超预期?
月初“对等关税”冲击下,4月7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单日分别暴跌13.2%、17.2%,但此后延续震荡上行走势。截止5月9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较月内最低点修复幅度分别达91.5%、78.2%;板块上,大消费、硬件设备领域多个细分涨破关税冲击前水平。
从交流情况来看,投资者对于当前的几个压力因素能够形成共识:一是外需的冲击二季度会逐步显性化,4月PMI数据显示,外贸相关性最高的几个分项(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出厂价格、进口)已经开始形成拖累。二是内需也有一定转弱迹象,比如地产量价指标的回落。三是当前港股估值并不算便宜,恒生指数ERP接近压力位;全球比较来看,当前港股的盈利水平似乎也不支持估值大幅抬升。
但港股市场——尤其是恒生指数——在过去一个阶段维持了较强的韧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从分项资金面来看,南向资金的持续涌入对市场形成支撑。在4月20日的报告《“反制关税”后,各类资金如何决策》中我们提到,4月前3周,在关税冲击下,南向资金大规模抄底,且增持结构上体现了较高的进攻性。
过去一周南向的增持结构发生扭转,科技板块整体被减持,而大金融板块转为流入,因此市场表现上恒生指数强于恒生科技。这一情况或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募基金改革方案的影响,我们在第二部分展开探讨。
第二,主力资金形成合力、及时响应,为市场注入信心。“对等关税”后主力资金的动态至少包括:(1)中央汇金发声;(2)人行宣布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3)社保基金增加了对A股的配置,并计划进一步加仓;(4)主要保险机构表态将提升权益仓位;5)金监总局将险资的权益投资上限上调5个百分点。4月20日的报告《“反制关税”后,各类资金如何决策》中我们展示了四大沪深300ETF在4月前3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净流入。
第三,美债抛售潮之下亚洲货币回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本土资产的配置需求。4月美元指数下跌4.37%,为2022年11月以来最大跌幅。这一点我们在第三部分略作展开。
整体而言,4月以来,资金始终以偏正面的角度理解外部冲击,这背后或隐含了几层预期:(1)几个主要经济体最终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2)如果谈判失败,主要经济体都将继续通过财政扩张弥补国内经济损失;(3)即使存在贸易壁垒升级的风险,中国仍有全球比较优势的产业能够脱颖而出(这一点从4月港股创新药的表现可见一斑)。
考虑到当前风险溢价水平回落至压力位附近、且二季度基本面预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我们仍建议关注外需敞口,适当降低风险偏好。表3更新了截止2024年年报港股头部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占比情况。
二、公募基金管理新规下港股资金撤出压力有多大?
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改革举措。其中对市场影响较大的规定包括:
第一,推动浮动管理费率改革。即持有期间产品实际业绩表现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基准档费率;明显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低档费率;显著超越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适用升档费率。
第二,调整基金经理考核机制。一方面是逐步更侧重于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业绩权重不低于80%);另一方面,薪酬与业绩直接挂钩——若基金三年以上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基金经理绩效薪酬将明显下降。
新规下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基金经理不得不更慎重考虑持仓与业绩基准的偏离情况。换言之,如果当前持仓偏离较大,基金经理可能在未来一个阶段适当调整。这里也存在一个心理博弈的问题,举例来说,A基金经理产品以沪深300为基准,但实际重仓了港股互联网,即使A基金经理仍然看好互联网板块,但预期其他相似情况的基金经理会调仓,则其可能也会做一个至少是阶段性的切换。
对港股而言,直观理解有两类产品可能受影响。一类是,本身就是港股通产品,则需要在港股内部做行业调整;另一类是,横跨AH两地投资(部分产品业绩基准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港股指数),但实际港股投资比例偏离业绩基准要求。
(1)我们认为第一类产品影响可能相对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多数规模较大的港股通基金是被动指数型产品,这类产品基本不存在行业偏离问题。下表我们列出的港股通基金中10亿规模以上的产品:
(2)从整体数据来看,截止2025年一季报,公募基金(含被动)投资港股规模达4374.8亿,占全部公募资产净值14.4%,为历史新高。其中AH两地配置的主动型基金在一季度增配了较多港股标的,这部分产品后续的调仓情况可能对港股整体流动性带来一定影响。
由于沪深300指数是内地公募基金最主要的业绩基准之一,此处我们先以这部分产品为样本估算影响:
截止2025年一季报,业绩基准中含沪深300指数的主动型基金中,10亿资产净值以上的产品共有477只,净值总额达1.28万亿。这些产品中有198只基金业绩基准包含港股指数,另外还有13只基金基准不含港股指数但实际配置了港股。整体法统计,一季报这477只产品超配港股约698亿元,偏离幅度达5.5%。
三、港币触发“强方兑换保证”如何影响市场预期?
5月以来,港元兑美元汇率持续触及7.75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这是自2020年10月28日以来,强方兑换保证首次被触发。截止目前,香港金管局在5月初已经3次出手,累计向市场注资1166.14亿港币。
近期港币币值走强原因一方面在于,关税政策和美国经济数据冲击下,美元资产被抛售,亚洲市场资金回流,推动本币回升;另一方面,多家港股上市公司提前派息(集中在5-6月),叠加宁德时代等大型IPO,加剧了港元短期流动性紧张问题。
历史上看,港币升值触发 “强方兑换保证”阶段,港股市场整体表现偏强(此前2次分别为2008年11月和2020年10月,均对应市场底部阶段)。结构性影响上,港元升值降低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如消费、制造业)成本,而美元计价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如外贸、航运)可能面临汇率损失,因此强港币利好进口型企业、利空出口型企业。
同时要看到,港币汇率与港股市场流动性实质上是互为因果的。一方面,美元走弱,港币回流,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另一方面,年初以来港股市场情绪高涨,挣钱效应强,也会吸引资金流入,从而提升港元需求、引发港元升值。因此任一环节逻辑扭转,都可能触发反向传导链条,比如前一轮港币脱离强势区间的时点大约在2021年1月末,时间上正对应中国市场消费核心资产泡沫破裂。下一阶段,除了美元指数企稳风险以外,更需关注的或在于内外需冲击下的基本面下行压力。
四、本周全球资金流动
(一)A/H股市场
1. AH互联互通方面
北向资金本周日均成交额与上周基本持平。本周(5月6日—5月9日)北向资金总成交金额为0.64万亿元,日均成交额为1603亿元,较上周日均成交金额减少187亿元。
南向资金本周净流入额扩大。本周(5月6日—5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额73亿港元,较上周净买入额增加61亿港元。个股层面,南向资金净买入额排名靠前的个股包括美团-W(净买入63.71亿港元),盈富基金(净买入37.76亿港元),建设银行(净买入25.87亿港元);净卖出额排名靠前的个股包括腾讯控股(净卖出62.70亿港元),小米集团-W(净卖出43.16亿港元)。
2. 外资流向方面
A股主动外资流出小幅增加,被动外资转为流入;H股主动外资变化不明显,被动外资流入小幅收窄。截至本周三(5月1日—5月7日),A股主动外资流出1.3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出1.0亿美元小幅增加),被动外资流入3.7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出6.9亿美元发生逆转);H股主动外资流出0.03亿美元(相比上周变化不明显),被动外资流入0.15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入0.21美元放缓)。
(二)海外重要市场
1.美股资金流向
美股主动资金流出小幅扩大,被动资金变化不明显。
截至本周三(5月1日—5月7日),美股主动资金流出66.1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出5
6.3亿美元
有所增加;
被动资
金流出27.0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出33.0亿略微减少。
2.其他重要市场资金流向:资金继续流入日本、发达欧洲市场
美本周资金继续流入日本、发达欧洲市场。其中,日本市场本周流入2.0亿美元,上周为流入24.3亿美元;发达欧洲市场本周流入42.8亿美元,上周为流入33.2亿美元。
(三)其他大类资产
本周资金继续流出黄金,加密货币板块资金保持流入。截至本周三(45月1日—5月7日),资金净流出黄金5.1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出15.0亿美元有所减少。加密货币资产周度资金净流入11.3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入23.0亿美元减少。
五、风险提示
各方关税谈判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其他经济体对中国贸易政策可能发生变化;美国及其他海外经济体需求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增长及稳增长政策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