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我在哪些平台开通了“免密支付”?怎么关掉它?如何防范免密支付风险?
——网友“薯条儿”
金融时报社答网友:
坐公交“嘀”一声购票、便利店随手一刷买单、视频会员自动续费不中断……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花钱越来越“无感”了。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免密支付”因其高度便捷性,成为不少人的支付首选。
轻轻一点,无须输密码,交易瞬间完成,确实省时又省心,但方便的背后,也藏着不少“坑”。有网友吐槽,家里老人误触开通“免密支付”,月底对账时才发现“悄悄”买回一堆用不上的东西。也有网友反映,手机丢失后被人在超市“秒刷”好几百元……“免密支付”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糟心事”。
最近,有网友在本报公众号留言问:“我在哪些平台开通了‘免密支付’?”“怎么关掉它?”“如何防范免密支付风险?”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既方便又“藏坑”的支付方式。
“免密支付”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一旦手机丢失或账户信息泄露,由于无须密码或二次验证,他人便可以直接完成支付,尤其当用于虚拟商品或服务时,资金往往难以追回。同时,部分平台虽对单笔金额设限,却未限制交易频次,导致不法分子能够通过高频、连续小额扣款,以“蚂蚁搬家”的方式造成用户大额损失。这类盗刷行为通常隐蔽性强,多发生在深夜或通过游戏充值、会员续费等虚拟渠道进行,用户往往在累积多笔交易后才察觉异常。此外,不少平台在开通环节将“免密支付”设为默认选项,而普通支付入口却不易找到,关闭流程更是步骤烦琐,有时甚至需要点击五六次才能取消,用户面临“被动开通”、不易退出的问题。
怎样查找自己开通了哪些“免密支付”?如果你也担心自己“被开通”了“免密支付”,别慌,跟着下面几步操作查一查。以常用的支付宝为例,打开支付宝App——点击屏幕右下角【我的】——点击屏幕右上角【设置】——点击【支付设置】——点击【免密支付/自动续费】,即可进入【自动续费】和【免密支付】管理页面。在这里,你可以在不同的栏目里选择需要查询和管理的商家,按照页面提示进行操作管理,如果不需要服务,可以按照页面提示选择【关闭服务】。
微信用户也可依次点击【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这里也能管理所有“免密支付”项目。
此外,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以及各类视频、外卖、出行App中,也常有类似的授权服务,建议定期进入“支付设置”中检查,及时查看“免密支付”授权。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如何防范“免密支付”风险?要记住这三招,守好“钱袋子”:一是定期清理授权,非必要不开通。养成定期检查“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服务的习惯,对不常用、不信任的服务及时关闭相关服务。如果不是高频使用场景,可以选择不开启“免密支付”,尤其是老年人、未成年人使用的账户。
二是强化手机设备和账号安全防护。通过设置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换,开启双重验证等方式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同时,要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警惕营销陷阱,避免在公共设备留存支付信息。
三是养成对账习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密切关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发送的扣款通知,定期核对账单。一旦发现不明消费,立即联系平台冻结账户或关闭“免密支付”功能。
除了用户自身警惕,对于支付服务主体来说,也应进一步加强“免密支付”业务管理,共同筑牢支付安全防线。例如,在用户开通环节,要严格审核用户身份信息,通过显著页面完成用户开通意愿确认以及“免密支付”协议签订,杜绝默认开通行为,充分保证用户开通“免密支付”业务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在交易环节,当用户的交易模式与日常消费习惯发生不符等异常情况时,及时进行拦截或二次验证,防范用户资金损失风险。另外,如果用户不再继续使用“免密支付”功能,应该为其提供便捷的关闭通道。
“免密支付”,本质是为了“快”,但不该以侵蚀安全性为代价。只有平台规范操作、用户提高警惕,才能真正让便捷与安全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