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浪财经李欣然 发自巴西贝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第30次大会(COP30)目前在巴西北部城市贝伦召开。会议期间,新浪财经联合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发起1.5℃ Talk对话,旨在为行业及公众提供关于《巴黎协定》十周年和1.5℃目标挑战的深入见解,助力提升气候雄心,推动行动落地。COP30第一周,我们与国轩高科美洲业务总裁李晨进行了对话。
电池技术突破重塑全球能源格局
李晨回顾,国轩高科于2006年成立,至今已整整20年,10年前正式开启全球化进程。其间,公司与大众汽车集团等全球伙伴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开拓全球市场。在李晨看来,伴随这一进程,电池技术路线也持续演进,从三元锂到磷酸铁锂,再到磷酸锰铁锂,以及准固态、全固态等创新方向,国轩高科是见证者,更是践行者。
李晨指出,这一技术演进带来了显著的可持续性优势。其一,电池续航、循环较传统电池提升2至3倍,意味着同等资源投入使用周期更长,电池综合性能更好,直接提升了电池产品的可持续性;其二,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大幅降低至原先的1/2左右,减少了资源总体消耗量。李晨强调,更关键的是材料可获得性——三元电池依赖的镍、钴等稀有资源保有量有限;而磷酸铁锂电池所需的碳酸锂、磷酸铁等材料保有量极为丰富,从根本上保障了材料的可持续供应。
在李晨看来,储能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其能源调节能力。他分析道,长期以来,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持续增长,但电力储存始终是行业痛点。事实上,太阳照射地球40分钟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满足全人类一年的用电需求,关键在于如何高效存储和转化。李晨认为,国轩高科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正是解决这一核心难题的关键所在。
李晨进一步表示,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储能技术甚至可能对全球和平产生积极影响。他解释,传统化石能源集中分布于委内瑞拉和中东等地,资源争夺往往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深层原因。若能将赤道地区丰沛的太阳能、风能资源有效储存、转化并输送至南北半球,将惠及更多国家,则有望从根本上缓解资源争端,为人类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
化挑战为机遇:欧盟电池护照倒逼产业链升级
李晨认为,应对欧盟数字产品护照(DPP)和电池护照要求,可从三个层面理解:首先,此类政策包括关税和贸易措施在内,本质上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为保护本土企业而采取的临时性举措。
其次,从更积极的视角观察,电池护照等机制实际上能够催生出新的创新动能。李晨指出,这促使企业必须进一步做好碳足迹管理,以满足当地环保法规要求,从而推动技术向纵深发展。例如,过去生产1度电的电池可能需要消耗10度电,生产1吉瓦时电池需耗费10吉瓦时电能;若能将单位能耗降至1度电的能耗水平,或确保所用电力全部来自绿电,就能显著降低整体碳排放强度。这一过程不仅倒逼电池生产企业自身在能源供给环节完成转型,更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电池制造商到整车企业,从电网公司到物流公司,相关企业都将因此受益。
最后,李晨强调,企业、政府及其他各方的协同合作,这些措施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他分析道,可以通过系统性培训,将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有序转移到新兴技术领域,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就业质量,推动产业向低碳新技术方向转型升级。国轩高科位于德国哥廷根的电池工厂就是一个绝佳案例,国轩高科接收了原博世集团的300名汽车零部件售后工人,并将他们培训成电池装配产线工人,这对提高当地就业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都意义重大。
提速全球化布局,深耕在地经济生态
李晨介绍,到2025年底,国轩高科整体产能将达到300吉瓦时,如何解决这300吉瓦时的绿色电力供应,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他进一步透露,未来五年,公司计划将全球产能提升至约600吉瓦时,届时如何确保绿电稳定供应,并以此带动电池产业链上下游如光伏风能、出行、后市场等多领域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促进当地就业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将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李晨还分享了针对不同市场的具体规划。他以巴西为例分析道,按照巴西全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全国汽车年产量约为280万辆,若将这些车辆全部转化为电动车,可以大大减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在他看来,如果能通过电池技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带动能源结构转型,这将是公司希望在全球范围与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推广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