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势银能链)
氢能的大规模应用,亟需解决的就是储存与运输这一“卡脖子”难题。为此,势银(TrendBank)调研了成立于2021年的江苏澳盛复材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盛氢能”),其凭借母公司在碳纤维领域的深厚积淀,强势切入高压储氢赛道,以一系列技术突破与全场景产品,展现出入局者的“速度与精度”,更展现了引领者的远见与实力。
深厚的母体赋能与精准的战略卡位
澳盛氢能的底气,源于其母公司——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于2002年的行业翘楚,早已是碳纤维领域的十大知名企业之一。预计2025全年,澳盛科技的碳纤维年用量将超过1.5万吨,这一规模占据全球产能的10%以上,全国20%以上。如此庞大的采购量,为其带来了显著的原材料成本优势,也为澳盛氢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正是基于这一强大后盾,澳盛氢能自诞生之初便精准定位于氢能产业链的核心装备——35MPa III型和70MPa IV型高压储氢瓶及供氢系统的研发与制造。同时,依托母公司在复合材料领域20余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澳盛氢能规划建设年产10万支大容量高压储氢容器的智能生产基地,现有一期产能3万支。
“澳盛速度”与“澳盛精度”的完美演绎
澳盛氢能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速度与精度”双重奏的典范。2023年7月,项目正式打下第一根桩;2024年1月,主体结构封顶;5月完成土建验收;至2025年2月,第一支气瓶成功下线。这背后,是团队对目标的坚定锚定与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公司引进了包括美国MJC旋压收口机、德国ROTH数控多轴缠绕机在内的国际顶尖设备,并实现了从收口到缠绕的全流程机器人自动化上下料,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与生产的高效率。
真正的里程碑在2025年9月到来——澳盛氢能成功获得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金属内胆纤维缠绕气瓶(B3)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这张进入氢能高压储氢装备核心领域的“法定通行证”,不仅填补了吴江区在该领域的制造空白,更标志着公司全面具备了商业化生产的条件,为其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突破与全场景产品矩阵
依托母公司20余年在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澳盛氢能在储氢气瓶技术上实现了三大核心突破:
首先,是自研碳纤维缠绕工艺,实现了“高压”与“轻量化”的完美平衡。公司运用碳纤维湿法缠绕工艺,通过精准控制纱线张力与树脂浸渍度,使碳纤维与自主制备的内胆高效结合。以其9L-35MPa IV型无人机储氢气瓶为例,瓶身重量仅2.5公斤,比传统III型瓶轻了约400克,减重超过30%,却能稳定承受35MPa高压,助力氢能无人机续航大幅提升。
其次,是构建了覆盖全场景需求的多规格产品矩阵。在低空经济领域,除了9L无人机瓶,公司还在开发12L、20L等更大容积的IV型瓶,内胆采用自研PA6塑料成型技术,兼顾轻量化与气密性。在交通领域,450L-35MPa III型储氢瓶凭借其大容积、高储氢密度的特点,可显著简化系统结构,为重卡、大巴提供超过800公里的长续航能力;而260L-20MPa III型CNG气瓶,则采用铝合金内胆,为传统交通的清洁化转型提供了优质的过渡方案。在特殊应用方面,公司还为商业航天领域开发了80L-35MPa气瓶,采用超薄铝合金内胆和优化缠绕铺层,实现了极致的轻量化设计。
最后,是安全与效率并重,保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澳盛氢能自主优化了内胆密封技术,从根源上减少了泄漏风险。同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大幅提升了缠绕效率,缩短了单瓶生产周期,能够满足未来大规模订单的需求。全系列产品均通过了严苛的耐压、疲劳测试,确保了其在各类复杂应用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市场前瞻与未来规划
对于未来,澳盛氢能保持着“谨慎乐观”的态度。据副总经理 米宽表示,IV型瓶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技术,尤其是在内胆的滚塑、注塑、吹塑等路线上仍有待成熟,国家对IV型瓶的推广也持审慎态度。因此,车载70MPa IV型瓶在未来五年内难以大规模上量,乘用车市场仍将以锂电路线为主,III型瓶在未来3-5年内依旧是市场的主流。
基于这一判断,澳盛氢能的战略清晰而务实:短期内,将继续深化小容积IV型瓶(如无人机、特种气瓶)的开发与市场应用,同时进行大容积IV型瓶的技术储备。公司也已具备提供整个供氢系统框架的能力,未来将以“系统+瓶子”的整体解决方案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公司也密切关注固定式储氢等潜力市场,若客户需求明确,将随时准备切入。
展望前路,澳盛氢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无人机储氢、商业航天气瓶等前沿领域,并稳步推进IV型瓶产线建设。依托母公司强大的碳纤维产业链优势与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澳盛氢能正稳步朝着其“国内领先的氢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愿景迈进,为推动我国氢能产业从“概念”走向“实体”,从“零散”走向“集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来源:势银(Trend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