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向科技港股IPO:毛利率常年不足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银行借款激增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小小MT4 来源:新浪证券 °C 栏目:MT4电脑版下载

  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11月6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这家成立仅五年的新能源重卡新势力试图抢占“港股智能重卡第一股”的席位。

  尽管深向科技在销量上表现亮眼——2024年销售3002辆新能源重卡,位居全球正向定义新能源重卡市场第一名,但其招股书揭示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风险因素。

  增收不增利,三年半累计亏损超17亿元

  深向科技的营收增长迅猛,从2023年的4.2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19.69亿元,增幅高达362.5%。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15.06亿元,同比增长97.6%。

  然而营收高增长并未带来盈利。2022年至2024年,公司期内亏损分别为2.67亿元、3.89亿元和6.75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亏3.71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已达17.02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毛利率极低,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0.4%、0.5%和2.9%,远低于传统重卡行业10%至15%的平均水平。

  深向科技将亏损归因于研发投入及业务拓展。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2.31亿元、3.52亿元和3.65亿元,确实呈现逐年增加趋势。

  资产负债率高企,短期偿债压力巨大

  深向科技的资产负债状况尤为令人担忧。报告期内,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高于100%,分别达到136%、142.43%、148.83%和141.3%。

  截至2025年6月底,深向科技流动负债总额达54.1亿元,而流动资产仅33.18亿元,流动比率低至0.61。同期,公司短期银行借款达7.42亿元,明显高于5.93亿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公司的贸易及其他应收款从2022年末的3940万元激增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14.15亿元,表明随着销售规模扩大,回款风险也在增加。

  这种高杠杆、低流动性的财务结构,使得深向科技面临严峻的短期偿债压力,流动性风险高企。

  单一产品依赖与客户供应商集中度高

  深向科技的业务高度依赖新能源重卡销售。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重卡销售收入占比均超99%,零部件销售占比不足1%。智能货运解决方案目前免费提供,尚未贡献收入。

  公司目前仅有两款量产新能源重卡车型,即深向星辰及深向星途,且深向星途从2025年5月才开始生产,业务高度依赖少数车型的销售。

  客户集中度也较高。2024年,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达50.7%,其中最大单一客户贡献了25.7%的收入。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仍达51.4%。

  供应商方面,2024年向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占总采购额的92.3%,其中单一最大供应商占比高达61.0%。

  创始人关联企业与监管问询隐患

  深向科技创始人万钧此前创办的狮桥融资租赁(中国)有限公司近期出现风险信号。企查查信息显示,今年5月底,狮桥融资租赁及其法定代表人万钧一同被法院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招股书披露,公司存在供应商与客户重叠的情形。2023年和2024年的第一大客户(客户A)向深向科技购买电池,而供应商A则向其供应电池,客户A是供应商A的附属公司。

  虽然公司解释称“该做法符合行业惯例”,但这种关联交易可能引发监管机构对交易公允性的问询。

  万钧及其控制的实体合计持股26.22%,百度持股17.28%为第二大股东。这种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也可能受到市场关注。

  深向科技计划将本次IPO募集资金用于研发、销售网络覆盖、基础设施扩建及营运资金。

  中国新能源重卡市场前景广阔,预计到2030年渗透率将达53.5%,市场规模达2558亿元。这一增长趋势可能为深向科技带来发展机遇。

  对投资者而言,需要密切关注深向科技能否在港股上市后改善财务状况,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毕竟,在市场格局未定之前,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比营收增长更为重要。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