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期间,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于11月10日在“中国角”“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上发表致辞,强调面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诸多挑战,国际社会应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务实行动、公正转型与科技创新四大方向,推动COP30凝聚共识、兑现承诺,为全球气候进程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他指出,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牺牲发展和民生为代价,尤其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在脱贫与能源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
当地时间11月10日,COP30在巴西贝伦开幕。本届大会被视为推动全球气候行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会议期间,各国代表围绕温控目标落实、能源转型、资金支持等议题展开密集磋商。
刘振民在致辞时强调,尽管地缘冲突、单边主义及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等挑战叠加,全球气候治理仍应坚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他强调,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洁能源产业链,风电、太阳能装机容量提前6年实现国际承诺目标,彰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行动力。
围绕全球气候治理路径,刘振民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坚持绿色低碳转型不动摇。他指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气候危机的明确路径。虽然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但绿色转型大势已不可逆转。近年来,中国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18%,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尽管各国资源能源禀赋不同,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面临的困难不同,但我们应该坚定转型信心不动摇、行动不停止、力度不渐弱,共同迈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
第二,坚持务实行动不动摇。他呼吁各国将国家自主贡献转化为具体政策与技术路径,敦促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援义务。
第三,坚持公正转型路径不动摇。刘振民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以牺牲发展和民生为代价,尤其要重视发展中国家在脱贫与能源安全方面的现实需求。一些国家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部署应用面临巨大挑战,在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传统化石能源的灵活调节和保障支撑作用。尽管“脱离化石能源转型”是大方向,但这一进程应当是公正、有序、公平的。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必须包容不同国家的起点、国情和发展路径,消除单边措施,营造公平贸易环境,确保优质绿色产品自由流通。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他表示,中国在风电、光伏等领域推动全球度电成本大幅下降,呼吁国际社会共建开放合作的技术生态,将气候挑战转化为增长机遇。
刘振民最后表示,中国愿与国际社会携手,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COP30取得实质成果,共同塑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