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信证券研究
文|杨帆 于翔 遥远 玛西高娃 王希明
郑辰 任柳蓉 李想 危思安 张黎阳
陶然 李云汉 刘佩鑫 李相霖
金鑫 张念通 张雨亭
国际方面,2026年中美关系有望维持阶段性平衡,长期上特朗普正加速美国霸权的“破坏性重构”,中国企业出海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望提速。国内方面,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长中枢或达4.8%左右,夯实基础并向新兴产业发力。我们认为,政策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望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有望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政策重心向需求端平衡以激活内需,服务消费将成为亮点。展望2026年,预计我国宏观经济呈现结构分化下的温和修复态势,经济增速或前低后高,出口保持韧性,投资逐步回暖,商品消费短期承压。向后看,国际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政策总量与改革共进,“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有望“万里豁晴川”。
▍塑造有利外部环境:2026年中美关系有望维持阶段性平衡,长期上特朗普正加速美国霸权的“破坏性重构”,中国企业出海与人民币国际化有望提速。
短期来看,我们预计2026年中美关系将维持“斗而不破”的特征,中美博弈或将持续,但烈度可控,金融市场的反应也将相对“钝化”。受选举周期影响,预计2026年一季度和四季度中美关系仍可能有阶段性扰动,而二三季度特朗普将聚焦中期选举,外部环境或更加平静。长期来看,特朗普正加速美国霸权的“破坏性重构”,全球各国在产业政策、贸易政策、经济治理政策、社会外交政策上正出现共性转变,加剧全球产业与金融秩序的破裂与重构。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出海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持续加速。实体层面,随着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技术、品牌与模式出海更值得期待。金融层面,伴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叠加美元体系的深层隐忧,人民币国际化同样迎来战略机遇,资本项目开放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或是重要抓手。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十五五”时期产业政策或在以“反内卷”重塑制造业利润增长的基础上,推动各类要素向制造业汇聚,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整体来看,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先解决“内卷式”竞争问题,畅通企业从科技创新到利润增长的正向循环,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正面示范效应。从结构来看,“十五五”将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向强转变的关口期,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巩固提升将夯实制造业基本盘;另一方面,我国将持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着力打造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支柱产业,并前瞻布局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推动制造业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并举。从支持措施来看,其一是以国有资本“三个集中”为原则,夯实央企科技创新主力军地位;其二是以“双创改革”为抓手,强化资本市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力度;其三是以“碳达峰”目标为牵引,推动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激活内需潜力:“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速中枢或达4.8%左右,与此同时,政策重心会更多向需求端平衡,服务消费将成为亮点。
总量方面,为实现2035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我们测算“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速中枢理想水平为4.8%左右。我们判断“十五五”期间政策重心将从之前聚焦供给端逐步更多向需求端平衡,在服务消费、新兴产业投资等新动能带动下,内需对GDP的贡献有望稳步提升。消费政策框架方面,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社保体制改革提振居民消费意愿、资本市场回升通过财富效应呵护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财政向“投资于人”领域发力助力服务消费供给体制增效,是改善居民消费的四大核心发力方向。展望明年,我们认为需求端会呈现外需强于内需、补贴品强于非补贴品、新产业需求强于旧产业需求、低线城市强于高线城市的结构特征。
▍2026年宏观经济展望:财政与货币政策适时加力,宏观经济将呈结构分化下的温和修复态势。
我们预计,财政政策延续温和扩张态势,并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加速城投转型;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基调,注重结构调整。投资端,基建投资受“十五五”开局开门红与地方财政防风险平衡影响呈现小幅回升,制造业投资受“反内卷”政策约束的同时,产能去化加速助力供需均衡,且高新技术领域成亮点,房地产则因供给收缩、房价压力缓解及政策支持实现跌幅收窄;消费端,商品消费受补贴透支、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滞后影响偏弱,但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持续释放叠加服务消费因政策导向“投资于人”形成结构性亮点;出口端,非美区域需求亮眼、产能转移及产业竞争力提升,叠加美国经济温和修复,出口增长将持续保持韧性。物价端,PPI和CPI受益于“反内卷”下供需改善及核心商品价格支撑温和修复。
▍风险因素:
全球地缘政治局势超预期恶化;中国宏观经济修复放缓;发达经济体经济超预期下行;国内宏观政策不及预期;改革进展不及预期。